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设计一致性陷阱!

奋努的小枫作者:奋努的小枫 发布时间: 2025-07-08 16:57:39 浏览量:0次

说明:文中所有的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一个颇具误导性的常见观念是:人们往往认定设计工作必须时刻严守一致性原则。在本文中,我将深入剖析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一致性的尺度,以及探讨在哪些特定情境下,过度追求一致性反而会让我们陷入糟糕的设计决策困境。

从幽默的角度看,保持一致无疑是一种美德。毕竟,虽然很少有人会一直表现差劲,但前后不一致却常常被视为骗子和伪君子的“专属标签”,俨然成了一种道德层面的瑕疵。这种对一致性的推崇,在设计领域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只需稍加留意,就能发现生活中那些因设计不一致而令人困惑、反感甚至抓狂的例子比比皆是。

01
一致性的重要性

汽车转向灯设计:行业内的“左右之争”

汽车转向灯设计堪称设计不一致的典型案例,且这一问题在整个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在一些汽车(多为欧美国家生产)上,左侧操纵杆承担着控制指示灯的重任;而在另一些汽车(常见于日韩生产)中,右侧操纵杆才是控制指示灯的“主角”。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给驾驶者带来了极大困扰。当你租用一辆不熟悉的汽车出行时,每次想要打开转向灯,却误操作成雨刮,那种挫败感简直如影随形,让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滑动操作:iOS 应用中的“视觉差异谜题”

在 iOS 上进行滑动操作时,不一致性体现在简单的视觉差异上。不同应用程序中,滑动操作的呈现方式千差万别。有些应用程序中,滑动操作仅以文本形式展示;有些则是文本与图标的巧妙组合;还有些应用程序的滑动操作标签各不相同。这些细微的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旦你留意到,就会发现页面在一致性方面的缺失是如此明显,仿佛一道道裂痕,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和流畅性。

不一致体验的负面影响与一致设计的成功范例

不一致的体验无疑会给用户带来诸多困扰。其实,通过使用一致的元素和控件来提供出色体验的方式有很多。

以 Google Workspace 导航为例,其导航栏在保持适当灵活性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了一致的体验。无论是在应用程序内部切换,还是在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跳转,用户都能轻松掌握导航方法。而且,导航栏上的元素会根据用户所在的特定应用程序进行优化,既满足了通用性需求,又兼顾了个性化体验。

标牌系统也是一致设计的成功典范。无论是机场、地铁线还是路边的标牌,都通过一致的视觉标识符、颜色和术语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例如澳大利亚的路标系统,与其他优秀的标牌系统一样,具有有益且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致性,让人们在出行过程中能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

一致性过度延伸:从成功到失败的“一致性陷阱”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个极端场景。在成功创建了一套如此出色且一致的标牌系统后,一位疯狂的标牌设计师突发奇想,要求所有路边标牌都必须符合他们定义的视觉标准。于是,建筑物、房屋和广告标志都被迫使用相同的图案。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原本漂亮舒适的房屋标志和独具创意的产品广告,最终都变得千篇一律。我们失去了这两个标志原本所具有的独特目标:房屋标志无法再表达房子的朴素与迷人,广告标志也无法有效推销 Vegemite 的诸多优点。更糟糕的是,现在满大街都是看起来相似的标志,有些带有关键信息,有些则只是房屋名称或广告。即便这位疯狂的标志设计师随后要求房屋标志和广告采用不同的颜色,这对于解决单一文化问题或缓解最初的混乱局面,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毫无实质性作用。这充分说明,一致性并非绝对,过度追求一致性,将一致性扩展到超出合理范围,反而会导致更糟糕的设计结果。

02
一致性并不是一切

简而言之,一致性绝非、也不可能是评判优秀设计的唯一标尺。构建一套一致的设计系统固然意义重大,它能为设计带来秩序与规范,提升用户体验的连贯性。然而,倘若过度执着于一致性,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牺牲掉设计的其他关键要素,如独特性、辨识度等。

不妨以 Google 重新设计的 Google Workspace 图标系统为例。此次引入一组更为一致的图标,从多个层面来看,确实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它让整个图标体系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增强了品牌形象的连贯性。但与此同时,这一改变也暴露出了明显的弊端。如今,每个图标都仿佛是同一组彩虹框和斑点组合下的产物,彼此之间差异微乎其微。乍一看,这些图标就像融入了一片色彩斑斓却毫无特色的“盒子海洋”,让人难以迅速区分和准确辨认。

正如一位 Reddit 用户所吐槽的那样:“这些图标融入了彩色盒子的海洋”,可谓一语中的,精准地指出了此次图标设计在追求一致性过程中所陷入的困境。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切不可盲目跟风,成为那些每当大型应用做出大胆改变就一窝蜂地批评指责的人群中的一员。从 Google Workspace 图标系统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过度关注一致性确实会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缺点。它提醒着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在一致性与其他设计要素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如此才能打造出真正优秀、实用且独具魅力的设计作品。

03
为什么以及何时保持一致性很重要

面设计需重视一致性,这早有共识。雅各布·尼尔森提出的 10 个可用性启发法之一:

一致性和标准

用户不必怀疑不同的词语、情况或动作是否意味着同一件事。遵循平台和行业惯例。

他还说道 ...

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除您的产品以外的数字产品。用户对其他产品的体验决定了他们的期望。未能保持一致性可能会迫使用户学习新东西,从而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

尼尔森反复强调,保持一致性十分关键,既要有工具或产品系列内的内部一致性,也得遵循更广泛行业惯例的外部一致性。就像 Apple 键盘的快捷键,在 Apple Mac 应用程序里,command + G 统一用于“查找下一个”,内部保持了一致,可这却与多数软件用 command + G 分组对象的行业模式相悖。

屁股决定脑袋

创建一套一致的设计系统,既意义重大又极具挑战。它本质上是借助提升内部一致性,为用户带来更优体验的工具。

设计师在 Figma 等工具里搭建组件时,常易陷入误区。我们往往将培育“完美”设计体系当作目标,追求版式、组件状态、颜色和术语的高度统一。设计时,例外情况不断涌现,可我们却将其视为对设计逻辑的威胁,一味硬塞进现有系统,而非拓展设计,以更灵活的方式满足未被兼顾的用户需求。

正如斯普尔所言,我们对一致性的认知存在偏差。设计教育近乎道德化地宣扬一致性是美德,设计批评中也常以“y 与 x 不一致”来判定设计失败,而非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匹配用户知识、满足用户需求。

04
一致性是终结思想的陈词滥调

问题在于,当我们一味强调“我们的设计必须保持一致!”时,这已然沦为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杰伊·利夫顿(Robert Jay Lifton)所提出的“思想终结者”——看似颇有道理,实则阻碍了理性的探讨。

像“这么做不行”“不这么做不行”“现在不是时候”这类表述便是明证,阴谋论者反复念叨“相信计划”之类的套话时亦是如此。这种观念并非引导我们去审视应优化何种一致性(是内部、外部,还是视觉、功能层面?),也未考量一致性是否真能在特定情境下满足用户需求,而是不假思索地建议消除所有已发现的不一致,仿佛一致性天然就等同于“好”。

05
一致性是设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们虽可能陷入“陈词滥调”之嫌,但仍要将一致性当作工具箱里的又一利器,以此打造有效、好用的体验。有时,内部一致的体验能精准匹配用户知识,助力其达成目标;有时,外部一致才是最优解;而有时,完全新颖的设计才是最佳方案。

即便如此,每次交互时,我们都得在优化用户需求与知识间找到平衡,同时确保内部和外部达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每次交互的成果不应是千差万别的界面、模式和风格,毕竟我们要考量不一致带来的开发成本。一致且可重用的设计模式能催生一致且可重用的代码。一致性只是我们制定设计决策时可考虑、优化的工具之一,过度、片面地关注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让结果不尽人意。

就拿 iOS 应用程序间的滑动操作来说,其不一致或许情有可原。有时滑动会彻底删除项目,有时只是将其移出列表,所以表达方式有别。列表里的电子邮件往往比其他列表项长很多,用图标加文本能更好地填充空间。虽说滑动的一般模式和部分颜色编码操作保持一致,但设计师并未只盯着一致性,而是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为这种情况提供更优体验。

和万事万物一样,一致性的“毒性”在于“剂量”。而且,保持一致性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它是核心设计原则,对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至关重要。但若走向极端,或以过度简化的方式追求一致性,构建出的所谓一致系统,反而可能背离服务用户需求的初衷。

所以,下次当您为自己或他人的设计一致性忧心时,不妨先问问用户知晓什么、想要达成什么,再探讨哪种一致性衡量方式最有助于实现目标,以及这种情况是否需要一点“不一致”。只要这种不一致是内部合理的,即便看着不太美观,也能更好地支持用户。

06
思考

当我们谈及一致性,往往是在既有的设计范式框架内,这些范式所针对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且固定的。

当设计聚焦于既定范围内的问题时,我们通常会倾向于沿用现有范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降低因不一致而增加的用户理解成本,让用户更顺畅地使用产品。然而,产品的内外部环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一旦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超出了既定范围,就不应再过度执着于一致性。此时,更应将设计本身能否真正解决用户诉求放在首位,甚至思考是否存在超越用户预期的可能性,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当然,判断问题是否超出既定范围,要求设计师对需求背景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必要时还需亲自进行一些设计尝试。在确保我们的方案切实解决了问题之后,再将其置于内外部环境中进行比对。查看是否存在与原有范式不一致的部分,分析这些部分是可以通过优化去除、用其他方式替代,还是能够拓展成一种新的范式,从而针对性地解决原有范式无法应对的一类新问题。

END
火星时代教育 影视学院刘老师,为你解答

相关文章

×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