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动画文艺复兴:怀旧情怀与创新表达的碰撞

脑洞君作者:脑洞君 发布时间: 2025-09-22 18:24:30 浏览量:0次

说明:文中所有的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追番追不下去,新番难看,还是老番好品”成为许多动画观众的普遍反馈。是我们真的陷入怀旧情绪,还是新动画的质量确实不尽如人意?为何总是难以找回最初接触动画时的那份纯粹感受?有人甚至感叹:“动画整体倒退十几年,怎么会有这种好事?”然而,在这种看似悲观的论调背后,动画行业其实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文艺复兴”——一场创作繁荣、理念革新与价值回归的运动。

这场文艺复兴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作品是对经典老动画的重制,以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精细的画风重新诠释经典,比如许多观众心目中的“完美男朋友”怪盗基德的再度登场;有些则是相隔多年推出的续集,如《魔卡少女樱》和《吊带袜天使》的新作,成功唤起观众对古早动漫的记忆与热情;还有一些作品,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历经时间考验,被观众从各种角度反复解读、二次创作,成为动漫界的“甄嬛传”。

这种文艺复兴的现象,并非偶然。它体现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在这场运动中,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对艺术理念和风格的坚持,以及对品质的追求。以《凉宫春日的忧郁》《轻音少女》《上低音号》等作品闻名的京都动画(京阿尼)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以女性员工为主导,坚持固定薪酬制度,并保障员工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这种对“创作温度”的坚守,使其成为观众心中“品质”的代名词。

然而,2019年的突发火灾将京阿尼推入“至暗时刻”。三十多位创者的离世和大量手稿的焚毁,让许多人认为这家曾经用动画编织无数美梦的公司可能会就此沉寂。但京阿尼展现了惊人的 resilience,在2021年推出《小林家的龙女仆S》,2023年又带来了《上低音号3》。尽管这些作品在剧情和画面设计上的变化让部分观众感到“意难平”,但也隐藏着大家对“昔日京阿尼”的深切怀念。

今年夏季,《CITY》的出现让老粉重燃希望,被视为京阿尼正式回归的宣告。作为新井圭一和京都动画的“亲闺女”,《CITY》在画风上让人联想到14年前的《日常》,堪称其精神续作。故事围绕南云美鸟、新仓和泉和子组成的主角三人团展开,角色设定贴近现实,被观众戏称为“清澈大学生”“活牛马”等“网络生物”的集合。

《CITY》的搞笑风格是《日常》的升级版,不再依赖夸张魔幻的表现手法,而是在日常场景中挖掘笑点,用最真实的情境讲述最有趣的故事。例如,美鸟为客人开酒时瓶塞过紧,“子弹”正中眉心;新仓在马路上捡到“5分钱”后的心理斗争等情节,都让观众会心一笑。

第五集的“多线演出”更是将搞笑荒诞推向了高潮。以西餐厅为中心,多条故事线同时展开,所有事件如精密的齿轮般环环相扣。画面被分成多个小格子,类似于漫画的分镜和摄影的多机位,同时播放城市中不同人们的日常,最终汇聚成生活的涓涓细流。这一集虽然引发了争议——有人批评监督为了噱头牺牲了观众的理解体验,也有人为其环环相扣的叙事拍案叫绝——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人们不再仅仅谈论京都动画过去的荣光,而是开始向前看。

《CITY》使用了16000张原画,尝试回归传统赛璐璐风格,这种“多线演出”无疑是一次“实验”和“挑战”。而正是这种反常规的叙事冒险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京都动画的“浴火重生”。从《日常》到《CITY》,京阿尼用14年的时间证明,只要敢于创新、坚守质量的精神还在,观众就可以永远“躲”在过去,做一场“文艺复兴”的梦。

01
《新吊带袜天使》:前卫风格的混搭续集

另一方面,《新吊带袜天使》作为真·续集,带着满屏的美式漫画线条与脏话弹幕回归,漫迷们用9.0的高分证明它依然是扳机社十几年前那部超疯的经典。作品继承了前作标志性的“美式周六早间动画风”——粗线条、高饱和、夸张的外形特点,被网友戏称为“成人向飞天小女警”。但在变身时段,又切换为日漫常见画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搭风格。

细看之下,作品还在经典风格中加入了赛博新元素。能量波边缘呈现老电视的“雪花噪点”,虚拟世界采用8位像素风,让人仿佛进入马里奥的游戏世界。剧情层面,角色设定更加饱满:Panty在天堂会议上刷手机、飙车“猥亵”母狗被贬入狱等离谱情节,呼应了前作对虚伪道德的批判。同时,作品还对流行文化进行了恶搞“致敬”,如模仿玛丽莲·梦露的娇羞状和“速度与激情”的互相使绊子。

无论是视觉还是情节,《新吊带袜天使》都深刻践行着“文艺复兴”的内核,坚持大胆前卫的画面和狂爽癫骚的剧情,让美式卡通风和反叛精神与新时代碰撞出新火花,成为一部真正不负期待的续作。

02
经典重制与童年回忆的焕新

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童年回忆的重制也非常值得期待。《地狱老师》漫画连载于1993-1999年,动画于1996年推出,而重制版在近30年后开播。除了教室设备变得先进,角色和氛围依然是熟悉的味道,甚至神眉老师的声优也保持不变。

重制版保留了经典的日式校园怪谈与搞笑元素,最显著的突破是制作技术的与时俱进。4K技术重绘了“鬼手VS霸鬼”的战斗场景,鬼手封印发光特效升级为暗黑流体质感,同时保留了赛璐璐画风的情怀。导演还透露,新版将加入令和时代的怪谈元素,比如以智能手机为灵异载体,“超速婆婆”变为“光速婆婆”,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背景。

03
中国动画的复兴与创新

国产动画也在近年来迎来了复兴。2005年首播的《猪猪侠》走过20年,推出了17部TV动画,陪伴了Z世代的整个成长过程。尽管初期有人批评其画风,但在强调“活人感”的今天,其又贱又抽象的演绎、“我要拿高薪”的职场心态,完美戳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猪猪侠》的二创视频在B站播放量从十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包括联动、恶搞、解读等多种形式,养活了许多鬼畜UP主。如今的《猪猪侠》,如同暑假循环播出的《还珠格格》和《甄嬛传》,不断引发“考古”和创新热潮。其主题曲中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许多观众,让大家在发搞怪表情包的同时,抛去颓丧,重新做回鲜活的自己。

除了少儿动画,中国经典动画在当代也有了更为出色的演绎。中国现代动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万氏兄弟,其作品《铁扇公主》甚至影响了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中国传统神话与动画结合,制作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经典之作。虽然中国动画一度在美漫日漫的冲击下陷入低谷,但近年来《大圣归来》《哪吒》系列等作品凭借精良制作与民族文化内涵,推动了中国动画的“文艺复兴”。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功将传统故事转向“个体觉醒”的内核,为哪吒赋予了“混猴”皮肤。制作上,《哪吒1》历时3年,1600余人参与,山河社稷图和莲花云等场景丝毫不输国际动画。《哪吒2》的近2000个特效镜头,进一步提升了视觉奇观,从两军对垒的大场面到皮肤、布料的细微质感,都实现了全方位升级。

此外,上美影与B站合作的《中国奇谭》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8个根植于中式故事的短片,在动画制作上兼具文化观赏性与艺术性。《小妖怪的夏天》取材于《西游记》,却以一只无名野猪为主角,让“社畜”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破防落泪。其续作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于今夏上映,试图探讨平行时空中“Nobody”们能否闯出更好的结局。

在3D泛滥的中国动画市场中,《中国奇谭》结合传统手绘与CG技术,用动画模拟剪纸质感,以朴拙线条呼应水墨风格,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了更高的传播价值。

04
结语:守旧与创新的平衡

以今天的审美回顾过往作品,有些画风和梗可能已经显得老掉牙,但这种回顾本身也是一种怀念过去的独特体验。在这场动画“文艺复兴”中,以各种形式被重新诠释的作品,正在悄悄编织行业的新肌理。尽管会有怨声载道,毕竟童年的回忆已然改头换面,但换一个角度想,有反对就有支持,有触底才有反弹。

当创作者愿意倾听不同声音,将争议转化为灵感,那些“旧灵魂”才能长出新血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再度走红,是因为它们共享同一种精神:对创作的真诚,对突破的渴望,对“讲故事”这件事本身的敬畏。

京阿尼用16000帧作画保证质量,《哪吒》团队经历几十版修改,中国动画人的死磕精神令人惊叹。观众愿意为这些作品停下脚步,不仅因为怀念过去,更因为在其中看到了“可能性”——老故事可以这样讲,旧工具能打造新生命,那些被认为“过时”的坚持,恰恰是对抗流水线创作的解药。

就像《CITY》第五集里交错的故事线,最终在黄昏的街道上迎来温柔的收束,这场“文艺复兴”的终点绝不是复刻过去的辉煌,而是让动画在传统与创新的拉扯中,找到更自由、更蓬勃的生长方式。

动画的魅力不在于新旧,而在于“共鸣”。当年轻人为《中国奇谭》的小妖怪落泪时,或许也会想起曾经看过的《大闹天宫》。这种跨越时间的情感连接,正是“文艺复兴”最动人的地方。岁月流转,但金碧辉煌的创作手法和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让老故事成为桥梁,让新表达带着温度,动画这门艺术,永远能在“守”与“破”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即便制作技术不断进步,新番推出与营销火热,我们也不应忘记来时的路。或许,我们需要再次问问自己:为何喜欢动画?为何如此怀旧?答案可能就藏在这场文艺复兴的每一个细节中。

END
火星时代教育 影视学院刘老师,为你解答

相关文章

×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