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剪的片子乱套、卡壳、拖沓了?或许是你的节奏没把控好

发布时间:2024-03-09 10:37:15 浏览量:183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部片子剪好了,剧情流畅,剪辑点也没什么问题,技巧也用上了,可看起来感觉就是不对,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更别说引起观众共鸣了。

如果你剪的片子也存在这种问题,或者觉得自己剪的片子老是剧情乱套,动作卡壳,节奏拖沓,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或者看着内心毫无波澜,你可以好好看看下面这篇文章,看看对你有没有一些帮助。

我们经常说,剪辑要有强烈的节奏意识和敏锐的节奏感,可是节奏这东西既虚又实,把握起来难度很大,就像空中的云,看得见却摸不着,让人想使劲都没地。

但我们始终坚信,“事在人为”,想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像节奏一样,找到影视节奏的实质和规律,我们就知道哪里出问题,该怎么解决了。

因为影响节奏的因素太多了,一部影视片、一场戏、一组镜头,都有自己的节奏,对白、旁白、画外音也有自己的节奏,不同的因素组合,对营造节奏可能是相辅相成,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想要每个点都说到,估计可以谈到天荒地老,不信,你可以去听听学校里的理论课,绝对让你“怀疑人生”。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一些影响影视片节奏的主要因素,让大家对节奏多重视,有思路去解决就行,更多的细节延伸,有空,大家可以留言探讨探讨。

内容特色:一部影视片的节奏,首先取决于该影视片的内容,或者说它想讲啥故事。这里的内容,包括剧情、情节,影视片风格等等。

剧情片的你侬我侬,纪录片的真实记录,动画片的俏皮可爱,恐怖片的悬疑刺激...不同的片种,不同的内容,这些的节奏肯定是不一样的。

比如,恐怖片为了营造惊险刺激的氛围,画面切换的节奏肯定快一些,但是有些时候为了让你看清一些画面,故作定格停留,就如戏曲中“紧拉慢唱”一般,相反的处理手法,反而有不一样的效果。

我们的节奏,肯定也要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跌宕有致,不然就会出现节奏不对的情况。

主体情态,这里的主体是指影视片想要表现的主体或者演员。

主体情态的状况即情绪的起伏与运动形态的变化,都影响这影视片的节奏。

比如,一段幼苗出土的画面,为了凸显破土而出的那种成就感,出土前的画面节奏处理慢一下,出土后画面加快,那种感觉就出来了。

结构形式:在影视片中,有总体结构,场景结构以及镜头结构之分。结构形式的任何改变,通过剪辑处理,都会影响节奏的变化。

还是之前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的生活是哪种结构顺序呢?希望你的顺序没有颠倒哦,嘿嘿。

动作特点:人物的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和情绪动作,其幅度大小、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都影响到节奏,就是所谓的“快动作”、“慢动作”。

时空变化:时空的延长与扩大,可以使节奏舒缓;时空的缩短与压缩,又使节奏紧张。

这俩个好理解,就不举例了。

造型特征:画面造型含义很广,这里主要指画面的构图、方位、景别、角度、色彩和光影这些造型因素。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因素,运用对比、重复、积累、停顿定格等剪辑手法,形成影视片的节奏。

比如我们战争片,去深入敌方时,经常看到那个探灯,我们最怕灯打到人身上,这样就说明被发现了,这种光影的节奏处理好了,就能让观众心是“提着”的,被剧情吸引。

镜头的连接方法:主要是指有画面附加技巧和无画面附加技巧(之前写过相关文章,不懂可以去看)。

画面淡入淡出的速度,跳切频率这些都影响着节奏的变化。

摄像机的运动方式:摄像机运动的方位、角度、速度以及选取景别的变化,甚至包括摄像机本身的运动,都影响到节奏的变化。

镜头长度:不但包括镜头尺寸长短,还包括镜头数量的多少。镜头短画面数量多,节奏快;镜头长画面数量少,节奏慢。

声音:包含音乐、语言和音响。声音本身就有强弱疾徐,自带节奏感。

这些都是影响和决定影视片节奏的主要因素,但还有很多方面也有挂钩。比如,观众的接受情况,儿童看的动画片,节奏太快没法接受,太慢又会不耐烦、不爱看了,“熊孩子”果然难伺候。

所以我们剪辑的时候,要多方面去思考,找到合适的“节奏”,这样的片子才是“好看”的片子。

未完待续。。。

如果你对我的故事感兴趣,对影视感兴趣,就一起关注影小白的成长吧。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