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对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03-28 14:03:52 浏览量:108次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大批口碑好收视率高的扶贫题材电视剧涌现在观众视野。

而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庆祝建党百年电视剧展播”剧目的《江山如此多娇》,为中国扶贫故事的传播绘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成为当下扶贫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标杆。

创作者要以小见大,精准叙事

扶贫题材电视剧对国家政策和时代内涵进行宣传和表达中,容易陷入宏伟叙事,讲口号讲政治,忽略了艺术美感和缺乏生活气息。

就上述的《江山如此多娇》的叙事策略值得改进的地方,再针对现今的扶贫剧而言,要避免宏大叙事,喊口号和苦情叙事,视野要广阔,不仅仅只关注典型的、英模的扶贫故事,也要去挖掘更细节更涉及乡村实际问题的扶贫案例。

从细节处入手,关注小人物,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小见大,受众需要真实地、打动普通平凡人的真实扶贫记录,而不是喊着口号,打着扶贫的旗帜、传递一些与时代不符合的声音。

将“扶贫”这一宏伟主题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和细节中,从细腻处品位真情实感,以独特的视角,精准地发现现实扶贫中可取的小素材,将关注点放置于每一个为了明天而奋斗的基层工作者、新农人或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中,再次呼应起青春与梦想这一主题。

从他们身上完成创业、帮扶工作中看见一个个笑中带泪的故事,从而完成脱贫攻坚这一宏大叙事。

以往传统的扶贫剧多以“扶贫干部+领导干部+村民”这样的人物核心展开,即扶贫干部带着国家扶贫的政策和脱贫攻坚的任务来到贫困村,因地制宜的采取了相关的扶贫策略。

在与同事之间的磨合、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碰撞间来克服遇到的阻碍和困难,最终带领村民们完成脱贫致富的伟大愿景。

这种单线的叙事结构容易局限地展开对扶贫故事的叙述,无法全方位的概括扶贫路上的其他人物和其他事迹,故事内容太过于局限。

扶贫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时间聚焦于2016-2019年,主要以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不同于其他扶贫剧的单线的叙事结构,虽然没有设立多个单元独立叙事,但以扶贫一代和扶贫二代两条明暗线索交织最后完成了整个扶贫故事的叙事。

因此,扶贫剧可以结合自身叙事特点,创新叙事结构,剪辑思路上可以结合下多线索交叉剪辑,这样使得观众观看起来节奏比较快,剧情节奏快,年轻观众不容易转移视线和厌烦,弥补单线叙事下,因单个主人公表现的故事单调无冲击性,也比较符合当今受众的收看习惯。

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创新,是新时代扶贫剧影像表达需要优化的方向,也可以将观众视野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

把握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

要把握好素材的生活真实,并在此凝聚出艺术真实,二者的平衡造就了作品的真实与高度。

扶贫题材电视剧创作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剧本创作应放眼于扶贫工作的全局,不回避现实,突出矛盾,寻找和观察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真实事迹,挖掘深层问题,深入扶贫生活,代入扶贫工作者的视角。

从全景层面呈现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使得观众更加贴近扶贫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状态,也将国家脱贫攻坚的真实事迹以影像的方式还原。

例如,在扶贫剧《江山如此多娇》中,前期剧组与脱贫村村支书和扶贫队长进行了详谈和调研,在促膝交流中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真实扶贫经验。

同时也听取了宣传部、扶贫办等多部门行业专业的意见,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后期剧本创作和拍摄提供了有效指导。

同时,拍摄选址位于湘西张家界市的牧笛溪,剧本中的村落环境得到很好的诠释,全景式展现了湘西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了这里的环境优势为剧情服务,真实还原了湘西“世外桃源”下村落的扶贫故事。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剧情上引人入胜,情节处构思巧妙,而且还能够触摸到人的灵魂。

艺术真实能够净化和升华生活的真实,更能深刻表现生活的本质,提高作品的美学高度,提炼出宝贵的艺术魅力。

在扶贫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中,在丰富的扶贫生活故事素材上,编剧精心凝练和构造出体现千万个贫困村缩影的碗米溪村,将庸城县坐滩镇碗米溪村的故事还原。

表现出扶贫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爱恨交织,多多少少让观众看出一点点生活中熟悉的影子或事例,剧情紧凑而又精彩。

这些故事在身边的贫困村可能发生,但没有以电视剧形式紧凑集中而又连贯。

扶贫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在真实扶贫故事基础上再创作,展示出得到净化和升华后的艺术作品,并将宏大主题融入平民化视角,彰显出扶贫的思想深度,展现扶贫工作的千姿百态。

这启示了未来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要平衡好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以艺术真实反映社会本质,用生活真实传递鲜活故事。把握好这两点,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才可以撑起,才能做到反映社会现实又打动人心的观感体验。

多形态、多风格和多角度讲好扶贫故事

习总书记说:“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目前观众的视线不仅集中在脱贫事业的新闻报道,也日渐对扶贫短视频、纪录片和影视剧等有着多样化的收看需求。

扶贫剧传播范围广、受众接受程度高和社会影响能力强等原因成为记录时代之声、反映群众声音的“文化利器”。

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影视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内容和情节要丰富,而且对演员的演技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响应时代的政策,反映基层干部脱贫攻坚的扶贫故事搬到了影视舞台上,同时期所播出的扶贫剧也存在着同质化、空心化和套路化的特征。

因此,未来扶贫剧的发展,需要创作者审时度势,善于挖掘不同扶贫故事的闪光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风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使扶贫故事特色化、多样化。

分众化,多平台内容定制传播。当前以5G为首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媒介融合道路奠定重要基石,在传递国家政策和进一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道路上发挥着其流畅稳定的特性。

可以针对不同平台的受众定位和观看调性,制作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传播扶贫故事内容,增强各个渠道的观众认可度,扩大传播范围,满足不同圈层受众的喜好。

当前,短视频的表现形式能够较快吸引观众的兴趣,在浏览1分钟内的碎片化观看中,观众能大致了解剧情内容,找准自己吸引的点,从而引流至视频平台或电视平台里细细观看。

多风格,用喜感和真实基调传递故事。多风格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扶贫故事,轻喜剧化风格比较适合当今大众的审美倾向,悲情苦情的扶贫往事已不适用大众的视野,多角度的挖掘不同地区不同人物的扶贫故事。

根据故事特性,采用不同的叙事风格,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扶贫事迹。受众通过碎片化时间观看其不同风格的扶贫影像进行心理的代偿,也是对日常工作压力和生活的一种情绪的消解。

即使扶贫道路上充满着曲折,又遭遇了多少的阻碍,也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基调去传递和书写。

叙事风格的多变,也能避免扶贫题材电视剧陷入单一化的局限,让不同观众都能从中读懂与之灵魂契合的扶贫故事。

多角度,平民化视角书写复杂的人物叙事。拒绝“套路”模式,观众看多了扶贫剧,也就熟悉了其中的情节发展和剧情套路,也能预测接下来剧情的发展走向。

为了避免这样的审美疲劳,编剧在创作剧本去了解真实人物的故事再加以创作时,也需要警惕俗套和套路化现象,力求用生活的真实构筑起剧作的坚实,避免宏大的叙事,平民化视角来书写。

新时代扶贫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广阔的农村舞台作为创作来源,致力表现时代变革发展中的乡村中国,反映政策导向下和时代变迁中农民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蜕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正积极响应着时代的变革之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的脱贫战略。

国家广电总局也将视野聚焦于乡村振兴的扶贫题材剧,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录着时代主题,例如有关生态扶贫的《绿水青山带笑颜》,有关文化扶贫的《遍地书香》,还有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索玛花开》,这些作品显示了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是未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从1958至今,中国农村剧和扶贫剧用六十多年的丰富影像,记录了悠悠岁月里乡村的历史变迁和农民的心路历程。

剧中那些乡村故事,正是中国农村改革进程和时代的缩影。如何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呈现扶贫路上的故事,深刻反映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成为新时代赋予影视创作者的重任和使命。

《江山如此多娇》在现实扶贫的基础上,真实地表现了脱贫攻坚路上的扶贫故事,将扶贫这个宏大主题经由碗米溪村扶贫故事具象化,融入日常化叙事,以平民化视角切入,既有现实主义影像表达的真实,也有理想主义对扶贫理念的信守。

电视剧作为通过画面、音乐、对话等方法叙述故事的艺术作品,将其置于叙事学框架下研究,如何让扶贫题材电视剧更好地通过叙事来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反映新时代人的思想变化和社会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在叙事学的框架下,本文从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段等方面探讨了新时代扶贫剧个例存在的强冲突、弱情节,人物不接地气、戏剧情境不真实等不足,提出了要创新叙事结构、多形态传播、叙事多风格、多角度探寻等策略建议,以助力乡村内容深度传播,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文艺创作导向和策略。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