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 | 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

发布时间:2024-05-08 13:35:36 浏览量:205次

最近在体验一些产品时,发现很多交互设计上的坑都可以归纳到“所见非所得”上。

所见非所得

我们可以首先来看一下“所见非所得”的案例:上周寄件去北京,在填写收件人信息时候,发现了一个“智能填写”的功能很有意思。所谓“智能填写”就是OCR识别技术,系统可以识别图片上的地址。例如,你的收件人地址正好是身份证上的住址,那么你就可以上传身份证照片,系统直接识别照片上的地址而不需要手动去输入。

用户具体的操作流程是:

1 拍摄/上传照片;

点击“上传图片”按钮,用户可以选择拍摄或者上传相册里的照片,框选合适的识别区域;

2 系统识别并展示结果;

系统会自动识别图片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在输入框中展示,如果有识别错误的地方,用户可以手动编辑修改;

3 用户确认;

用户对地址信息确认无误了,点击“智能填写”按钮,输入框里的地址信息会自动回填到地址栏;

了解了大致流程,我们来看一下两款竞品。产品A和B都提供了“智能填写”的功能,但是在交互设计上存在差异。产品A,当用户上传完图片才会出现“智能填写”按钮;产品B是全程展示“智能填写”按钮的。我个人更加偏爱产品A的处理模式,因为当用户都没有上传图片时,给用户展示“智能填写”按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里的“智能填写”虽然可见但是不可得,用户也不能点击。当然有人会说,虽然不可点击,但是展示了也没什么问题吧?当然有问题,它会给用户带来两个痛点:

1) 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对于新用户来说,产品A肯定更加容易上手。因为新用户一进入这个页面,只能看到上传图片的按钮,用户明白了我首先要上传图片。产品B是直接一股脑的把所有选项展示出来,用户不知道这些选项之间的联系和操作顺序。

2) 阻断正常操作流程;

给用户展示了他们本不应该看到的元素,可能会阻断正常的操作流程。用户如果还没上传图片,就点击“智能填写”按钮会直接报错,“所传参数不能为空”,用户哪里看懂这是什么意思。

之前在火车站取票,发现一个“所见非所得”案例:大婶的票取不了。因为没有关闭购买保险的弹框,误以为“确认打印”按钮可以点击,结果无法正常完成取票流程。

了解到这些痛点,那么如何才能在交互设计上实现“所见即所得”原则呢?我总结了两个方法:限制和就近。

限制原则

了解限制原则,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限制?

因为多才要限制,多会带来哪些坏处?内容多,用户处理不过来;选项多,用户挑花了眼;时间多,优惠券没有有限期限制用户懒得用。

2)限制什么?

限制用户与界面交互的触点。还是以智能填写为例,当前界面有三个触点:上传图片按钮、输入框、智能填写按钮。这三个触点分别对应着步骤一、步骤二和步骤三。如果我们在步骤一的阶段给用户提供了步骤三的触点,会有用户尝试去交互,从而触发报错场景。根据用户所处的阶段,分析用户可能进行交互操作,提供可交互的触点。

罔顾用户的操作阶段,一股脑的把所有触点都提供给用户会给用户带来困扰。用户需要花时间去判断和分析每一个触点的作用和联系。我们应该分析用户处于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功能触点。

举个知乎的例子,知乎有一个“向知友提问”的功能。但是这个按钮只会在用户滑动搜索结果页3屏后才会出现,引导用户去提问。

限制原则不仅仅是限制交互触点,还可以应用到产品逻辑中,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比如判断用户为高风险用户,就直接不展示相关优惠券。

就近原则

“所见即所得”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省用户操作时间,提升产品易用性。就近原则分为位置就近和形式就近两类:

1) 位置就近

用户的视线常停留在上一个交互触点附近。例如,填写发件人信息时可以使用附近地址功能,但操作和反馈不在同一视觉区域。

2) 形式就近

形式就近特指反馈形式,弹框的通用性导致用户无法立刻理解反馈信息。通过改变触点形态来完成信息传递,用户感知更容易。比如密码输入错误时,抖动输入框告知用户密码错误。

通过限制和就近原则,优化交互设计,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