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输了还想继续挑战?教育启发让孩子自我激励

发布时间:2024-07-15 11:08:56 浏览量:193次

引言:从孩子的兴趣点——游戏入手,依托游戏设计原理,找到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激励、挑战障碍的『教育启发点』,希望能给失落的孩子充充电。

一年前,我曾去到一个潮州小镇支教,当时,一个掉了门牙却不遮不挡、照常咧开嘴笑的男孩让我印象深刻。

我和他玩得很来,他饶有兴致地跟我聊起如何在退潮时摸到毛蚶,怎么烤熟地瓜,如何在游泳竞技中脱颖而出……

聊着聊着,他提到了一句:"我讨厌英语。"

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

他低下头:"我…我发音不准,同学笑话我的发音,不想加入他们,就算学了英语也不想开口说出来。"

他的问题不在于英语发音,而在于累积的失望、自卑感导致很难正面挑战,采取了厌倦的态度。

即使长大后,有时会因为挫败而灰溜溜离开,想着"算了,下次不再参加了。"

他终将学会自我激励,克服障碍,而不是放弃。怎么帮助他完成自我激励呢?

随着对游戏设计的学习,我从游戏设计角度看待教育的激励。

01 选择游戏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游戏是最接近孩子的。

在游戏中,挑战失败是常态。好游戏让用户输了还想继续挑战,不需要家长鼓励。

好游戏激励用户挖掘游戏的趣味与挑战。

有些孩子因受挫失望,失去信心,难主动改变。

知名游戏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曾说:用游戏设计来弥补教育不足。

游戏设计在自我激励方面的借鉴,值得探讨。

02 游戏中学会『自我赋能』

好游戏设置用户自主选择、适当挑战的关卡,激发热情,投入时间挑战目标。

放到教育上,需要引导孩子自主选择,并设立适当有挑战性的目标。

03 游戏中学会『有选择性的反馈』

好游戏提供不同装备选择,及时反馈激励用户继续挑战。

现实中,有选择的反馈很重要,选择有帮助、不打击自信心的人。

反馈来自孩子的感受、周围人的评价。

04 游戏中学会『内在推动力』

内在奖励转化为内在推动力,投入时间了解游戏运行,增长能力。

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投入时间和精力展开实践,责任感是强大助推力。

帮助孩子获得内在奖励,转化为推动力,引导思考自身能力和事情意义。

总结:

孩子学会自我激励需引导,形成激励循环,阳光面对挫折。

以上是我的教育思考,欢迎探讨分享!

想了解更多关于游戏设计和数字艺术教育的信息?点击咨询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