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游戏中的及时反馈价值不做孩子的差评师只做孩子的灵魂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4-08-03 17:24:19 浏览量:226次

开学之初,发现有孩子上课呼呼大睡,一个上午居然睡了三节课。

通过我的摸底调查,发现孩子还沉迷在王者荣耀的游戏中。

对于电游,我不感兴趣。作为老师,还是会三申五令,不许学生沉迷电游。

但有的孩子屡禁不止,越陷越深。电子游戏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发现我们家有一个远房亲戚因为玩电游而使婚姻支离破碎之后,我才彻底见识电游对人的蛊惑作用竟然如此之大。

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走进那些热衷于玩游戏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我采访了不少学生玩家。

玩王者荣耀的,玩和平精英的,我主动向他们虚心请教。

孩子们讲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光谈论游戏,就让他们觉得趣味盎然,如果直接让他们玩游戏,估计会乐不可支,甚至会乐不思蜀。

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知道了游戏设计者简直就是聪明绝顶的心理学家,他们研究透了人的本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们的内心需求。难怪几手所有的游戏公司都赚得满盆满钵。

虽然靠游戏挣学生的钱有些胜之不武,但你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游戏的设置简直就是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它让钟情于它的人飘飘欲仙、欲罢不能。

实际上这些游戏设计者深谙人性,设计的游戏环节中,会给你层层诱导,及时反馈,它会让你在虚拟空间中得到极大的尊严与荣耀。

从人类学角度来讲,人类基因中就有,很在意别人评价因子。

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家长重视,得不到老师关注,得不到同学拥护的孩子,往往首先沦为电游的拥趸。

哲学家詹姆斯曾开诚布公地告诉人:“人类本质上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而获得反馈,尤其是正面反馈,尤其可以让人获得存在感。而连续不断的正面反馈,则带给人们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这也正是让沉迷于游戏中的孩子欲罢不能的心理原因。没有人能拒绝带给自己强烈存在感,巨大满足感和厚重价值感的精神世界,即便知道它是精神鸦片。

而学习是天长地久的事,日积月累的事,讲究更多的是延时满足,读书学习的益处有时要等参加工作以后才能显山露水,而游戏却能给予人及时反馈,让人即刻得到满足。

在这个一切都讲究速度的时代,有很多人等不及延时满足,他们要的就是即刻、当下。

而作为学生,要想成人,要想成才,必须懂得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心理学家马斯洛2024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现在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独生子女仍然居多。曾有国外人类学家评价中国的独生子女,说他们是世界上相当独特的人类,还曾调侃说他们是特殊物种。大意是独生子女由于存在的特殊性,确实不好教育。

人是最怕孤独的,在虚拟的电游中,一起合作,一起拼杀,让他们觉得其乐无穷。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要。

电游对学生的致命诱惑主要是它能让你拥有特别被尊重的感觉,你做出的所有的努力,不管输赢,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会让人拥有一种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

对于那些玩电游玩得出彩的孩子,会有一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和荣耀感。

要想与电游斗智斗勇,把孩子拖离出电游的漩涡,你必须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自尊感、价值感、荣耀感。

心理学发现:越是得不到父母肯定的人,希望获得父母肯定的心情越强烈,而且不管年龄如何,境遇如何、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这种渴望都会存在。

那些能够及时得到父母肯定与赏识的孩子,一般不会沉迷于电游,即使粘上,也能迅速脱身。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渴望被肯定的小孩。

而那些得不到父母重视与呵护的孩子,往往会最有可能成为电游的牺牲品。

有的父母会说,我也重视孩子,我也疼爱孩子,可就是以前把孩子看娇了,吃不得亏,吃不得苦,不爱学习,满脑想的都是电游。

但追根求源的话,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

有的家长唯分数马首是瞻,考得好,孩子就是幺儿宝贝。考得差,就感觉孩子不带爱相了。

优秀的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努力发掘孩子,及时鼓舞孩子,真心赏识孩子……

借鉴电游的及时反馈机制,时时处处鼓劲加油。

一切功夫在平时,不要平时不管,一到大考,见到可怜的分数就暴跳如雷。

学习电游中的正面反馈,不管考得如何,孩子身上总有闪光点,只要你带放大镜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并予以强力刺激,相信你的孩子就能步步为营,层层递进。

海蓝博士说现在压力最大的是中小学生。

谁不愿当长子而愿意当矮子呢?越是孩子能力达不到,我们越要帮助孩子,首先帮助他们扬起信心的风帆,然后带领他们踏踏实实地前行。

主持人董卿曾发表人生感慨,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差评师。

即使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这是不可能的),但家长也不能因为学习就全盘否定你的孩子。

那些沉迷于电游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常还未真正觉醒。他们甩给孩子难看的脸色,老生常谈的说教,暴跳如雷的脾气,极不耐烦的语气,漫不经心的表情……

如果家长还不觉醒,不学习,不亲近孩子,不体谅孩子,也许有一天家长会变成一份高危职业。

有些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做着孩子的差评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后患无穷。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现在有心理疾患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社会的压力,有学业的压力,但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

有的家长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处理不好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也弄得一地鸡毛。试问这样的家长,能够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能量呢?

还有个别家长在婚姻生活中做着配偶的差评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着孩子的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