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闯关失败却越玩越带劲?——从游戏设计原理看教育的自我激励

发布时间:2024-01-12 11:00:38 浏览量:142次

引言:从孩子的兴趣点——游戏入手,依托游戏设计原理,找到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激励、挑战障碍的教育启发点,希望能给失落的孩子充充电。

一年前,我曾去到一个潮州小镇支教,当时,一个掉了门牙却不遮不挡、照常咧开嘴笑的男孩让我印象深刻。

我和他玩得很来,他饶有兴致地跟我聊起如何趁着退潮在大海边摸到毛蚶,如何在自家田野里烤熟喷香的地瓜,如何从一群小男子汉的游泳竞技脱颖而出……

聊着聊着,他皱着眉头提到了一句:"我跟你说,我讨厌英语。"

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

他低下头:"我…我发音不准,有几个同学笑话我的发音好几次了,看到他们用英语嘻嘻哈哈打闹时,我不想加入他们,就算学了英语我也不想开口说出来。"

我很清楚,他的问题不在于英语发音,而在于累积的失望、自卑感的心理压力导致他很难正面自己的挫败经历,转而采取了厌倦的态度。

仔细想想,即使长大之后,自己后有时也会因为一次竞选失败或是比赛拿了相对较差的名次而灰溜溜地走开,想着 "真丢人,算了,下次不再参加了。"

  • 我想跟他说"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你自己就好了",却显得苍白无力;
  • 或者跟他说"你先把发音练好,然后再跟同学臭显摆一回!"却又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
  • 我想帮他纠正一下英语发音,然后让他获得挽回曾经的信心,但我又即将离开,这一切终得靠他自己。

他终将学会自我激励,主动去克服这个障碍,而不是退缩弃权——放弃学外语的入场券。

我该如何帮助他完成自我激励呢?

一时间,我也没能想出好的法子,只能简单地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但我并没忘记这件事。

最近,随着我对游戏设计的深入学习,我慢慢找到了答案。我开始学着从游戏设计角度去看待教育的自我激励。

01 为什么选择游戏作为研究对象?好的游戏设计,能让用户输了还想继续挑战

游戏是最接近孩子的。

在游戏世界里,不是赢便是输,但是,挑战失败是常态。你越玩,游戏的难度会不断增加,你会经常经历挑战失败的窘境。

如果设计不好的游戏难以让用户产生黏性,那么,用户玩完游戏之后必定会弃游戏而去,嚷嚷着"不玩了。"

而好的游戏,他能够让用户输了一局后主动接着玩,而且越玩越带劲,根本不需要家长鼓励便达到这种激励效果。

一款好的游戏设计不是考验用户的耐心与心理承受力,而是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情绪与心态,激励用户去挖掘游戏的有趣与挑战。

而在现实中,有些孩子因为受挫失望,失去信心,失去斗志,他们很难主动离开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地带。

知名游戏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曾说:我相信用游戏设计上所知的一切来弥补现实教育中的不足。"

那么,游戏设计在自我激励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02从游戏中学会『自我赋能』

在游戏中,赋能能够提高武器的威力,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赋能则是来自于人物等级。而等级的晋升大多离不开一级一级的晋升关卡。

好的游戏设计在晋升关卡涉及了两个自我赋能的因素:用户的自主选择、适当有挑战性的目标。

优秀的游戏会设置精致的关卡,用户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等级,玩太简单的游戏没意思,玩太难的游戏也是会打击自信心的。

适当有挑战性的目标不仅能够激发用户热情,还能够使他们有意识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挑战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相应的资源和权限。

那么,放到教育上,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下的3种说法:

  • "一步一步来,你能做到发音标准的。"你收到的反馈可能是"我觉得太难了。"
  • "我觉得只要你想认真学,再多寻求老师帮助,你一定可以办到的。"你收到的反馈可能是"不,我不想做。"
  • "你相信自己能办到吗?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有足够的正确训练,我们先达到音标发音正确,你能做到吗?"

最后一句或许更能为大多数孩子所接受,因为它给了孩子选择权,同时,还赋加了实现的条件和阶段性目标,为孩子赋能。

03从游戏中学会『有选择性的反馈』

曾经,我以为游戏最吸引用户的是惊险刺激的画面和意想不到的情节设计,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游戏的反馈环节让用户对游戏产生了 "感情"。

在好的游戏中,你可以根据你的角色选择不同的装备,比如攻击力 +20%,攻速+10%等,这会让你的角色属性面板某一方面更高,从而让你有更高的输出,有更高的血量,这就是游戏的及时反馈。

及时的互动反馈可以使我们充分激活情绪,从而促使你更努力去冲击下一关。

正如简·麦戈尼格尔所说的:"无论是反馈的力度或是种类,你都能够在这个游戏世界里看到你的行为对这个游戏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你的自豪感也在急速上升。"

而在现实当中,我们却很难得到有效、高频且激励人心的反馈。当一个孩子开口说英语的时候,选错对象,他得到的反馈可能是"你怎么这么差啊",除了打击自信心,很难起到实质作用。

所以,有选择的反馈很重要。选择对自己有帮助、不吝指教的人,而不是敷衍与打击自己自信心的人。

反馈可以是来自于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感受,也可能是来自于周围同学、老师、朋友的反馈。

当然,孩子在刚开始的反馈是很重要的。

在决定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先对这件事情进行自我反馈:"这件事情行得通吗?你觉得这样可以做到吗?"如果他提出疑问,可以进一步跟你探讨交流。有反馈的激励,才会更有效。

04从游戏中学会将内在奖励』=>『内在推动力

刚开始玩游戏时,玩家尚处于摸索阶段。渐渐地,通过一局又一局的游戏,玩家可以清楚意识到,他每一个角色需要什么时候出什么样的装备,从而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得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这样子才会知道他要怎么做。

换句话说,只有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你能更了解游戏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并进一步增长你的能力,获得内在奖励。假如后续挑战失败的话,你可以利用所得到的能力,知道接下来你如何规避犯下的错误,知道哪种组合对当前局势才是最优的,这是将内在奖励力转化为内在推动力。

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曾解释说:"幸福活动持久性的一大原因在于它们得来不易,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展开了这些实践,而且有能力再次展开,这种能力和责任意识本身就是强大的助推力。"

而这种内在助推力是最具有激励性的。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内在奖励,并且,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内在推动力呢?

  • "你觉得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收获到什么吗?"你收到的回答可能是:有吧,一点点。
  • "你觉得这么做值得吗?你感觉英语水平进步吗?"你收到的回答也许是他点了点头。

慢慢实践的过程中,采用『自身能力的感知+参与意义』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导他去思考自身的能力,并且给予事情肯定或是否定的态度

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收获,那么,就可与孩子探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是否可以进一步改进。这样,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这个过程。

我们所希望达成的目的是:即使挑战失败了,他也知道后续可以怎么做,形成"激励循环"。

总结:

我总认为,孩子学会自我激励,是一件需要才付出后能有回报的事情。家长需要先引导,才能慢慢让孩子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自我激励的循环,这能让孩子以更阳光的视角去看待事情,不会因为失望而轻易地放弃机会。

以上便是我从游戏设计中得到的有关于教育的一些想法,欢讨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