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画面的节奏艺术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4-02-27 15:14:19 浏览量:209次

文/纵观人间事

编辑/纵观人间事

前言

节奏一词看似音乐的专用概念,但与音乐的其他要素相比,它具有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意义

在自然界,在物理,在哲学,在美学中,人们对节奏的定义各不相同。从审美角度看,节奏是人类对规则与非规则、正与反、周期与非周期的一种感情经验。

在古代希腊哲人柏拉图看来,节奏就是动作的顺序。节奏的观念在一切活动中都是成立的,在空间艺术中也是如此。

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

空间的美术没有普遍的移动,但是在构造上的差异,在线的改变中,实际上也是一种移动。若以人类的角度观察,则可发现人类在观察事物时,眼球的移动也具有一定的相关形式。

由以上所述可知,节奏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动作,并且是多变的动作。在影视作品中,由于画面的剪辑、镜头、画内信息,以及画面的景别、光线、色彩等因素。

在时空上都具有移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种节奏感。

这样的节奏感受对于音乐的创造与鉴赏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实际上,人们对于影视屏幕的节奏的认知都是很主观的,并且是不确定的,例如,人们对节奏的感受,节奏的使用等等。

当然,这也是由于图像的节奏很难定量,节奏的原理并不完美所致。

文章从音乐节奏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影和电视剧的节奏特点进行了剖析。

因为图像中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仅从图像中的剪辑元素、镜头元素、图像信息,这些元素的节奏形式特点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乐曲的节奏学中,声点、时值和间歇是节奏学中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元素。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乐章,通过几个乐章来创造一种节奏的感觉。

该过程不仅是人类对声学刺激的响应,也是其它感官系统都有的过程,例如,人类对物体运动刺激的响应,就是视觉节律经验的生成过程。

运用乐曲的节拍概念,我们便能了解影片中的节拍、镜头和图画中的节拍。

一个电影中的节拍元素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电影的起始、延续、终结,即从一个电影的起始到一个电影的终结,在画中,最重要的是人和物的移动,节奏指的是人和物的移动的开始,继续和结尾。

画面的节奏特征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在对“节奏”概念的讨论中指出,不管是动还是静,都有节奏。在影视作品画面的剪辑中,我们可以将一个镜头为一个音符,即一个节奏点,多个镜头的连接就会产生类似音乐的节奏。

从乐曲的节拍形式特点出发,通过一分一秒数的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画面的节拍速度。

例如,一分钟打出60个四分音,每秒打出1个四分音,算是比较慢的了。

但是,如果视频是一秒一帧的话,我们就只能看到视频的节拍,却看不到视频的具体内容。

在《三国演义》,《赤兔马》一段剧情中,每一段剧情都是1分钟39秒左右,39个镜头,每一个都是2秒多一次,这段剧情给我们的印象是很短的。

因此,对于剪辑的速度,我们可以借鉴音乐的速度,但是对于其速度特点的分析,我们不能照搬,而是要从故事的内容以及一般观众的主观感觉出发。

本文将节奏的“疏密”概念应用到了对画面节奏特性的研究上

如同样的情节画面中,每个镜头时间越少,镜头越多,也就是短镜头的密度越大,剪辑速度越快;反之,每个镜头的时间越长,镜头越少,长镜头较多,剪辑速度越慢,同样的道理,剪辑速度的快慢变化就是镜头密度的变化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巨型货船出港后,船主命令船队全力开动,总共15个场景,总时长接近50秒,以3秒为一个额外的片段,以快切快的速度进行着。

影片《云水谣》中一部描述四十年代台湾的长片,长度为3分钟8秒钟,而且剪接的速度也很缓慢。

而编辑的速度又与画面的场景、景别、明暗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同一时刻进行同一镜头数量的剪切,因为同一场面中各镜头之间的信息量相似度大;所以在同一场面中没有信息量的剪切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对具有不同光影效果的场景进行剪接时,其节奏性要高于具有同样光影效果的场景。

在先前提及的《泰坦尼克号》影片中,当一艘巨大的轮船从海港驶出时,因为每一次拍摄的场景不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剪切的快慢。

而在影片《云水谣》中有关四十年代台湾的一段,因为有了换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画面的迟缓和停顿,也就是说,画面的速度好像加快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画面剪辑节奏是可以被客观地量化的,但是,在其存在着主观性和相对性,在进行具体的分析时,我们应当将客观的镜头节奏与主观的感受相结合。

画面复合节奏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三大元素的节奏形式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因素却是并驾齐驱、密不可分的,他们是构成作品旋律的主体。

这与多声乐曲中的编组很像,在多声部曲中,每一个声音都有一个单独的起点和一个不同的节拍,而多个声音在垂直方向上按某种规律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更为繁复的组合节拍。

电影和电视的屏幕节拍是一种多层节拍组成的屏幕合成节拍。通过对作品中合成节奏的剖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作品节奏的艺术特点。

影视画面的组合节奏,主要是指画面剪辑、镜头以及画内信息等单个画面元素的节奏,在纵向上组成的多层次的节奏。

在对单个图像元素的节拍特点的研究中,笔者采用了乐曲的节拍原理,并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我们认为,在绘画元素中,某些节奏形式可以被特定地定量为音,而另一些节奏形式则无法被特定地定量为音。

例如,我们可以用“音律”的概念对电影的节拍进行定量的剖析,也可以用“音律”概念对某些场景的节拍特点进行剖析,但是这样做容易造成僵化、繁琐。

比如,在画内信息中,人在奔跑时的节奏速度被量化为每小时多少米,而剪辑的节奏速度为每分钟多少个镜头,而镜头运动节奏速度则是以每分钟多少信息量等来表示

两者之间的定量指标无法达到一致,并且有些指标受人的主观感觉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相同节律形式下,对其进行纵向组合的研究更是困难。

因此作者在此利用剪辑,镜头以及画面中的讯息的节拍与快慢的形式特点,对其进行了纵贯性的节拍分析。

例如,我们通常都是把一段剧情看完,然后我们就会按照镜头的切换来决定片段的速度和快慢。

在对镜头运动的节奏和速度进行判断时,我们更多地会参考到生活中的感觉,比如,镜头的快步像是我们的脑袋在剧烈地旋转,而镜头的慢步像是我们在认真地看东西。

画面中的讯息则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在跑动或漫步时的速度快慢产生意见分歧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节奏的概念,并利用像慢速、快速等这样的节奏形式特点的主观感受,来对画面组合节奏展开纵向的分析。

但是,在对某个或多个画面组合的节奏点的节奏特点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节奏的理论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甚至是相对定量的分析。

相对于画面中一种元素的节奏,在多元素的背景下,组合节奏的层次性增加,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

同单层画面节奏一样,组合节奏又具有快节奏、慢节奏和快慢变化节奏三种节奏的艺术特点。

当图像中各元素的节拍特性,如剪辑特性、镜头特性、图像信息特性等,都具有快速节拍特性时,图像的合成节拍也就是快速节拍。

若图像中各元素的节拍特性,如剪辑特性,镜头特性,图画信息等,均为缓慢节拍,则图像合成节拍为缓慢节拍。其个人节奏特点和组合节奏特点相同,但组合节奏中节奏因素增多,节奏动力增强。

在《小花》这部影片中,小花在人群中寻找她的弟弟,她觉得自己可以回家了,所以她才会这么做,此时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都非常快,这时的对应性节奏就是快速

在《指环王1》中,每当艾辛格工厂被拍摄到的时候,画面中的角色移动速度也会变得快,与之相对应的是,摄像机的移动速度会变得更快。

这是一种更多的主观性和不定量的分析。

在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在对一个或多个画面合成的节奏点的节奏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节奏的理论,对其进行客观的、乃至是相对定量的分析。

下面,我们根据这个基础,来对对应性节奏中的节奏重音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影视屏幕中,一些组合节奏的多个节奏元素的节奏点在垂直上十分一致;即构成了一个节奏点,并且在视听元素中被突出并作为前景,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组合画面节奏的节奏重点

“音符”与“音高”、“力度”、“和声”、“调性”、“音质”等多种节奏元素在同一节奏点上同步呈现。

在《指环王1》里,法师甘道夫为比尔博的寿辰而来到夏尔,弗罗多陪着他一起乘坐着一辆马车。故事里有很多关于夏尔的东西,比如磨坊、过桥的马车、夏尔的人群、街道、举办生日宴会、孩子们在山上奔跑、音乐和杂乱的人声。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和电视的图像呈现出许多节奏性的特点。此外,影视画面节奏只是影视作品的多样性节奏表现的一个方面。

例如声音节奏和故事情节节奏等,即影视艺术的节奏包括画面节奏、声音节奏和情节节奏等。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画面和声音节奏组成了影视作品的外部节奏,而剧情节奏组成了影视作品的内部节奏。

好的音乐往往是内外节奏的协调与相互作用,通常,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表达。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之间也会相互补充,比如在很多时候,画面或声音并不具备某种节奏的特点,或者说我们不能体会到显著的节奏感。

那么这个时候,通常是内部剧情节奏为主要层次,而外部视听因素,比如屏幕或声音的节奏被弱化了。

参考文献:

[1]袁金戈:影视视听语言》

[2]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