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8 15:47:26 浏览量:200次
作者:Paranoia 首发“游思考”公众号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在《任天堂的体验设计》中,将体验设计分为了直觉设计、惊喜设计、故事设计三大模块,并对体验设计进行了总结。
我认为这种对于体验设计的拆分是十分有效的模型,很好的帮助我厘清对设计的认识。在本文中,我会以书中的这几个点作为引子,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各种展开,所以本文并不是什么读书笔记。
接下来聊的几个重点:
一、游戏的体验是什么?
二、什么是好的设计?
三、理解直觉设计
一、游戏的体验是什么?
在《体验引擎》中,有这样的描述:
体验是游戏的核心,玩家需要在游戏中拥有掌控感。
游戏中的情感并不会单独存在,它们通过互相融合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验。
体验是指存在于玩家脑海中的情感、想法,以及决策。
体验是一种贯穿游戏始终的,游戏对玩家内心所造成的所有影响的综合体现。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事件发生的前后,体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玩家的一个想法引发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随之激发了一个灵感,该灵感导致下一步行动,此行动又产生反馈,而该反馈又会引发另外一个想法。这就好比一道美味佳肴不只是各种佐料的总和一样,一种体验也并不只是心理因素的叠加那么简单。
而在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游戏设计/分析框架MDA中的a既是体验(Aesthetics),这个框架下试图能更加具象化的描述体验,并给出了部分的体验分类:
1. 感受:游戏让人获得某种情感;2. 幻想:游戏作为幻想的世界;3.叙述:游戏作为叙事的方式;4. 挑战:游戏作为有难度的竞赛;5. 社交关系:游戏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交的地方;6. 探索:游戏作为未知领域,等待玩家探索;7. 表达:游戏作为作为表达自我的场所;8. 完成任务:游戏作为休闲的地方(译者的理解是:完成简单的任务,并获得任务完成的满足感,常见于休闲游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3420183
游戏体验的含义其实在《体验引擎》里已经被说得挺明白了,我再大致废话一句:
游戏的体验就是玩家和游戏交互的过程,以及交互过程中获得的反馈,及最终收获的记忆(意义)。
但了解体验是什么并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设计,而无论MDA和《任天堂的体验设计》,都是试图进行总结,提供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这就是下面讨论的内容。
二、什么是好的设计?
先抛出我对好的设计的看法,这也是我们工作常见的一种定义:
在明确的设计目的下,通过自己的设计方法提供给玩家特定体验。
设计目的:
在项目中,大致就是在何种游戏环境、面向什么样的用户下达成/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以及设计者希望带给用户什么样的体验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对我来说和“体验设计”是一样的,即有效提供特定体验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则由于游戏制作及游戏体验本身的高度复杂性,想讲明白其实基本不可能,涉及到太多环节,比如我之前曾聊过在一个上线的项目里,设计新的世界boss玩法时,从设计目的开始需要考虑什么: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游戏设计需要满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解决体验设计是一环,满足项目的各种需求是一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去考虑实现的方式也是一环,除此之外还得考虑平台、市场、时间、竞品等一系列因素。
因此,游戏制作本身在设计环节就被分成了多个部分,比如系统、数值、文案、玩法等等。
但其实这些部分的叠加*玩家=游戏体验。即这样拆分的部分,需要在单独的设计下,整合起来服务于整体的体验设计,这正是游戏设计的难点。
比如现在拆分的系统/玩法、战斗、关卡、数值、文案等策划其实都是体验的组成部分,游戏里的各个元素是很难分开且高度耦合的:
从这样的角度看,所谓的玩法难做,及要做内容,也能进行一定解释:
比如supercell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手游研发心里的神——爆款频出,收入稳定。但这些年渐渐难产,这是因为上述玩法设计难的原因(第2点)。
但其实sc的几个爆款,基本都没啥公司抄的来,其中的一些原因是sc对于社交、内容、商业化的理解很深,并把这些东西深度耦合到了玩法里面去。(第4点)
“玩法之神”都玩法难产了,这些年他们似乎更趋向于“内容”去换皮玩法去创造新体验,比如《Squad Busters》、《Floodrush》,玩法层实际上都和《荒野乱斗》很像,属于内容向不太一样的微创新。这也是符合上述第4点的一种有效方向,也能创造特定的、有趣的、可供重复游玩的体验。
三、理解直觉设计
体验设计=有效提供特定体验的方法。
而在《任天堂的体验设计》中,而这一次我就先聊一下直觉、惊喜、故事三大方法下的“直觉设计”。
先对直觉设计进行一个概述性质的解释:
比如说塞尔达传说里面怎么通过蜘蛛网达到大门的谜题,前提就是玩家要知道“火可以燃烧木柴,可以燃掉蜘蛛网”,而这一切游戏并没有直接告知玩家;等玩家通过直觉去尝试解题并成功后,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成就感。
类比与直觉
书中对于为什么这样可以产生直觉,并没有很详细的进行介绍,但是提到了《设计心理学》中的示能等概念。从其他资料中,我尝试进行一些总结和解释:
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中详细的讨论了类比,我引用一点内容:
类比,人类认知的核心。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并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为了通过已知的旧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大脑无时不刻不在作类比,并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类比,就是思考之源、思维之火。
稍微进行一点总结:
到此,通过这样的一个模型,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直觉提供了一些帮助。下面通过《设计心理学》的一些工具,去帮我们厘清直觉设计的一些点。
可视性与易通性
《设计心理学》中讲到了好设计不会让用户感到困惑,这其实也是直觉设计。好设计包含可视性和易通性。
可视性:让用户知道产品如何使用及操作。
易通性:让用户明白你的设计意图,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的。
通过这两点,引出了交互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
其实,这五个基本原则都是源于调用了人类大脑里的类比机制,但将这些机制细化,能非常好的帮助我们直接将这些原则用在游戏设计中:,下面以Florence作为例子来看这些原则:
示能(affordance)
第三章开头
跟着音符走
如游戏中第三章从竖屏到了横屏,画面就自然而然的暗示我们需要转一下手机了;接下来Florence在听到悠扬的大提琴声音时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的知道这是可以点的,这些都是示能再起作用(示能反之就是反示能)。而当示能和反示能无法轻易察觉时就该意符上场了。
意符(signifier)
意符
游戏中十分明显的意符只有上图两个(太强了),一是左边会滑动的圆球,暗示我们可以上下或左右移动屏幕;右边即点击继续的按钮,暗示我们可以点击进行下一步了。
映射(mapping)
各种映射
游戏中闹钟响和刷牙等映射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与背景画面是空间类比让我们将这些可操作对象与背景人物的行动联系到一起,让我们自然而然的知道闹钟响了要去关、上下左右移动牙刷后面人物也会与我们操作一致,而放置这些可交互物品的框体则是一种约束:将可操作的范围限制在了这个框体中。
而接电话、对焦、谈话、吃饭做饭等都是应用了类似的原理。
反馈(feedback)
各种反馈
游戏中的各种反馈丰富而又细致。我们的操作会及时体现在人物或画面的变化上,点击吃东西、刷牙等画面中也会有对应的行为;争吵中我们输入聊天气泡快慢会有天平朝谁倾斜的反馈;点赞朋友圈(ins)、对焦、做饭吃饭等我们也自然的看到及时的进度反馈;游戏中的音效反馈更是极其丰富,基本每一个操作都有其独特的音效(吃不同东西,移动不同物件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音效),游戏每一章一首的bgm更是和游戏高度契合......
约束(Constraints)
约束的例子则结合其他原则看看上面的塞尔达谜题:游戏场景及玩家能力本身就是约束。玩家拥有的木柴,场景可交互的火把、蜘蛛网是约束也是提示;同时玩家能进行的输入行为也是约束——约束在游戏设计中无处不在,反而让很多设计者忘了这也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另外燃烧的木柴是示能也是意符,燃烧木柴→燃烧蜘蛛网则是映射,反馈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假设、尝试、高兴循环——几个有用模型
上面的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了直觉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可以去帮助设计。下面会继续聊一聊,假设、尝试、高兴的一些有用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
对于玩家为何去假设并尝试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福格行为模型来理解。
行为=动机*能力*提示
动机(motivation),动机是复杂的,可以通过诸如需求金字塔、玩家分类等研究去理解,这里举例“八角行为模型”。但对于动机的理解,我认为如果不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话,设计者知道一些大概的东西即可,不用去专门背(反正我记不住)。
图源及八角行为模型部分内容:
https://www.gameres.com/865489.html
这个模型还分了左脑、右脑、白帽、黑帽四个维度。前两个不用解释,后两个大概聊一下:
白帽及上半部分的偏积极的动机,黑帽是下半部分偏消极的动机。白帽会让玩家舒适、满足,黑帽会让玩家痛苦、焦虑等等。游戏常见的成就就属于典型的白帽动机,而限时礼包、通行证则利用了损失规避的黑帽动机。
能力(ability),代表是否能执行行为,更容易的能力要求,循序渐进的难度能让行为更容易触发。能力包含用户本身的能力、技能,也包含外在/游戏内的资源、工具、需要掌握的知识等。
提示(prompt)即告诉用户去行动,比如他人提醒、环境事物提醒的情景提示,通过既有行为来提示后续行动的行为提示等。闹钟是做某件事的提示,而游戏中的其他玩家信息也是种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动机、能力、提示缺一不可,都很重要。而福格行为模型能为我们厘清很多东西:
比如抖音的行为是低能力,中动机,所以抖音非常容易上瘾;微信朋友圈则能力需求更低(就在微信里),动力由于熟人社交也会很强,所以只要朋友圈有红点基本都会有愿望去点,同时微信的视频号从需求的能力上来看是低于抖音的,所以视频号也有做起来的机会。
游戏里的签到属于低能力需求(但比玩抖音、看微信要求高) ,但动机会比较强(奖励好),所以在手游里基本是标配。所以对比之下驱动游戏行为,是比看抖音和刷朋友圈的要求高的。
而各种提示游戏里也司空见惯,比如cr里对手使用的卡和套路是人物提示;每日任务有签到任务,完成签到任务会驱动做其他任务算是行为提示等......
其实福格行为模型也解释了习惯的养成,从小习惯开始,逐渐养成更大的习惯。也就是从低能力开始,随着能力加强后再养成其他习惯。
而养成习惯的方法:
习惯往往是这么养成的:将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其实融合了行为提示、情景提示等,加入动机来驱动。
其实通过上文,关注产品/游戏设计的同学应该会联想到另一个模型:上瘾模型。
hook的循环: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触发。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能很自然的发现福格行为模型、八角动机模型等算是比较详细的说明了上瘾模型的触发、行动部分。
酬赏也和动机有关,而持续投入的部分也属于习惯养成的技巧。另外,多样酬赏,好像也属于体验设计里“惊喜设计”的部分,这部分就留到后面去说了。
直觉设计的总结
关于直觉设计的实例,可以参考上一篇浅聊王国之泪的新手引导设计。里面较为详细的以王国之泪的新手部分,讲述了直觉设计的利弊,不过里面没细讲直觉设计是怎么回事(所以应该先看这篇)。
最后是一点总结:
假设-尝试-高兴的直觉设计,其实可以是这样:
但最后,这样不断上升的循环,也会导致玩家会疲劳、厌倦,这就需要惊喜设计了。这个下一次再聊。
热门资讯
探讨游戏引擎的文章,介绍了10款游戏引擎及其代表作品,涵盖了RAGE Engine、Naughty Dog Game Engine、The Dead Engine、Cry Engine、Avalanche Engine、Anvil Engine、IW Engine、Frostbite Engine、Creation引擎、Unreal Engine等引擎。借此分析引出了游戏设计领域和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欢迎点击咨询报名。
2. 手机游戏如何开发(如何制作传奇手游,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如何制作传奇手游,都需要准备些什么?提到传奇手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许多80、90后的回忆;从起初的端游到现在的手游,说明时代在进步游戏在更新,更趋于方便化移动化。而如果我们想要制作一款传奇手游的
3. B站视频剪辑软件「必剪」:免费、炫酷特效,小白必备工具
B站视频剪辑软件「必剪」,完全免费、一键制作炫酷特效,适合新手小白。快来试试!
游戏中玩家将面临武侠人生的挣扎抉择,战或降?杀或放?每个抉定都将触发更多爱恨纠葛的精彩奇遇。《天命奇御》具有多线剧情多结局,不限主线发展,高自由...
5. Bigtime加密游戏经济体系揭秘,不同玩家角色的经济活动
Bigtime加密游戏经济模型分析,探讨游戏经济特点,帮助玩家更全面了解这款GameFi产品。
6. 3D动画软件你知道几个?3ds Max、Blender、Maya、Houdini大比拼
当提到3D动画软件或动画工具时,指的是数字内容创建工具。它是用于造型、建模以及绘制3D美术动画的软件程序。但是,在3D动画软件中还包含了其他类型的...
7. 3D动漫建模全过程,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会的,会的多不是人?
步骤01:面部,颈部,身体在一起这次我不准备设计图片,我从雕刻进入。这一次,它将是一种纯粹关注建模而非整体绘画的形式。像往常一样,我从Sphere创建它...
8. 如何自己开发一款游戏(游戏开发入门必看:五大独立游戏开发技巧)
游戏开发入门必看:五大独立游戏开发技巧无论您是刚刚起步开发自己的第一款游戏,还是已经制作了几款游戏,本篇文章中的5大独立游戏开发技巧都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设计下一款游戏。无论你对游戏有着什么样的概念,都
三昧动漫对于著名ARPG游戏《巫师》系列,最近CD Projekt 的高层回应并不会推出《巫师4》。因为《巫师》系列在策划的时候一直定位在“三部曲”的故事框架,所以在游戏的出品上不可能出现《巫师4》
想让你的3D打印模型更坚固?不妨尝试一下Cura参数设置和设计技巧,让你轻松掌握!
同学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