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漫角色设计中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运用以《精灵宝可梦》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29 17:39:51 浏览量:238次

前言

精灵宝可梦系列作为一款以卡通、吉祥物精灵为卖点的掌机游戏,在 2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中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占比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文以该系列游戏中的卡通和吉祥物设计为例,粗浅探讨角色设计中“功能性”与“美观性”的重要性。

《精灵宝可梦》系列基本情况

《精灵宝可梦》,又名《宠物小精灵》《神奇宝贝》《口袋妖怪》。这款由 Gamefreak 公司(以下简称“GF”)制作,由任天堂发行的游戏,其相关延伸 IP 是现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 IP 之一。

该游戏于 1995 年发售,核心玩法基于捕虫游戏,以怪兽收集、养成与对战交换为主。该游戏在推出之后的两年内迅速席卷了全球,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文化,而作为此 IP 代表的吉祥物皮卡丘,从此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

去年年初,宝可梦系列旗下的正统续作《阿尔宙斯传说》推出。在游戏正式发售的当天,其中部分精灵的形象设计在国内爱好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国内玩家在论坛贴吧上怒斥此次游戏中精灵设计“毫无审美”。

最典型的如其中的怪兽“眷恋云”,其怪异的造型加上绿色的主色调与爱心形状的装饰图案一经曝出,便被许多玩家在网络上口诛笔伐。

这种玩家对于设计的不满并非一日而成。

相比现如今夸张怪异的宝可梦设计,早期宝可梦设计中,精灵风格更多地偏向于大眼睛的“可爱”角色与进化后的“帅气”角色两种,这也成为了该系列早期玩家对于精灵的最初印象。

在 2004-2008 年,“宝可梦”系列开始引进欧美设计师,这也标志着西方动画角色的设计理念的注入,精灵角色的形象设计从此走向了多元化。

在此后的几部作品中,GF 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怪兽设计思路,怪兽的设计变得更加夸张、个性。

而为什么角色在逐渐个性化的同时被大批玩家认为是“丑”。

笔者认为,了解宝可梦造型的变化,还要从“角色设计”的美观性义务与功能性义务方面进行分析。

《精灵宝可梦》设计发展中的美观性与功能性变化

2.1 设计参照物的变化——基本功能性与角色特征的增多

角色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能够体现角色内在特征的实用性,其手法是通过总结角色所具有的抽象文字特征描述后,通过发散联想和头脑风暴的方式,对文字特征做扩展性联想,然后基于人类脑内对身边事物形成的刻板印象,将文字通过这种方式变换为视觉元素,最后通过打散与重新组合,完成角色的基本形象设计。

在这些文字特征中,构成角色的职业、种族的特征,便是设计一个角色的原型与基础。

宝可梦作为一种生物怪兽,在设计初始一定需要至少一种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作为其设计原型。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宝可梦角色的设计都一定是基于一个现实中存在的“原型”,并对原型进行设计与再加工而成。

早期的宝可梦制作灵感来源于田尻智小时候在放学后捕虫经历,设计原型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花鸟鱼虫等生物,这种设计方式一致持续到了第四世代。

第四世代中,GF 开始尝试在宝可梦的设计中加入性格、职业相关的特征,如以猫为原型,却和前一世代的“优雅猫”性格大相径庭,宛如泼辣的贵妇一般个性的“东施喵”。

第五世代更是成为了宝可梦设计的一次大革新,GF 将加入角色性格的设计手法大范围的运用,使得宝可梦开始走上拟人化道路,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宝可梦也开始大面积出现。

直到第七世代,宝可梦的特征进一步被夸张放大。

可见,宝可梦在设计上的变化都是对于基本功能性文字属性的提升,每个宝可梦设计时所涵盖的文字属性已经从最初的生物原型 + 属性扩展到了(非)生物原型 + 性格特征 +文化 / 职业 + 属性。

文字属性的增多,强化了每个宝可梦独特的个性,但一个角色身上能够容纳的特征有限,多个特征元素的加入必然会导致其他特征元素被弱化。

想要保留两方面的特征,能做的就是对角色的设定进一步复杂化,但复杂化带来的恶性后果便是特征元素的无意义堆叠。

另外,也存在着无法相融的特征元素。

在一个设计中加入过多的特征,而这些设计元素又相互割裂,必然会导致观感上的不适。

这也是现在很多宝可梦看起来造型怪异的原因。

2.2 角色的形体夸张与图形化——强化功能性

在角色的形体外轮廓中加入几何图形是大部分动漫角色设计中最常使用的设计手法。

这种手法一方面能省略大量自然有机形中出现的复杂、无序结构,使角色外形更加简略概括;另一方面能运用几何图形带给观者特殊的视觉心理暗示的特征,借此强化角色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即履行了设计中展现角色的实用性职务。

早期宝可梦外形设计的思路是基于原型生物做少量变形,并加入部分代表怪兽特征与属性的装饰物。

虽然肢体的变形简化处理存在,但基本结构会保持。

宝可梦角色的造型中各种特征被大幅简化,如杰尼龟设计中依旧保留的基本的龟爪特征,在咬咬龟的设计中也被省略简化成了一小块白色,即省略肢体细节,做夸张与图形化设计,强调角色个性的设计手法,这种更加卡通化的手法缺点是导致造型的原型生物种族特征较难辨别,但是设计中角色的个性与性格部分则会得到相应的强化,也进一步深化角色设计中“功能性”的作用。

2.3 设计图案与配色复杂化——弱化美观性

从第一世代到第八世代中,宝可梦设计的复杂性总体来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以每个世代的火系主角为例,第一世代的主角最终进化型为喷火龙,其外表造型是最基本的西方龙形象,几乎不存在其他的装饰图案,第二世代的火爆兽同理。

而到了第三世代的火焰鸡设计中,装饰性的细节图案开始出现,如火焰鸡脚部黄色的部分及胸口的菱形。

这些设计使火焰鸡比起前两个世代的火系主角的形象略显复杂,但是复杂的程度并不算高。

前三个世代中宝可梦设计大部分基于此设计理念,花纹图案的作用以丰富细节,为整体角色做点缀,加强角色的美观装饰性设计为主。

在之后的第四、第五世代中,宝可梦身上的装饰花纹肉眼可见地增多,同时这些花纹的符号指向性与复杂性开始进一步强化,如第四世代的烈焰猴与第五世代的炎武王,两只宝可梦曾在国内爱好者中被称为“悟空”与“八戒”。

原因其一是因为两只宝可梦的原型分别是猴子与猪。

而另一点便是它们身上的图案。

烈焰猴肩部、手背、膝盖以及胸部的装饰与炎武王腹部的花纹分别与中国青铜器中所出现的涡纹、单体方回形回纹结构相似,因而产生了对东方文化的特有指代,在角色的视觉信息中增加了地域与文化属性。

按常理,一个角色设计中涵盖的设计图案细节越多,其视觉观感理应是应该更符合审美的,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单纯的元素堆砌会导致设计中疏密关系没有区分,设计核心要点反而弱化。

如第五世代的炎武王与第七世代的炽焰咆哮虎,两者身体躯干各部位都加入了装饰花纹的设计细节。

而第四世代的烈焰猴,其涡纹装饰分别在于整个手臂的两端,手臂中间的部位没有装饰,这种密-疏-密的设计关系能够避免观众因为画面元素过于密集而产生视觉疲劳,强化设计核心要点。

炽焰咆哮虎全身的设计密集程度处在一个较为平均的水准,没有强烈的设计视觉疏密对比,所以会给人留下花哨的印象。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宝可梦颜色的饱和度变化。

早期宝可梦的配色一方面受到日本传统艺术与日漫平面化造型风格的影响,颜色的风格倾向于内敛,基本以融洽、和谐的中等饱和度颜色配色为主。

从第四世代开始,受到掌机的性能增强与设计风格逐渐西化两方面的影响,高饱和度、鲜艳张扬风格的配色逐渐成为配色的主流。

饱和度的提升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功能性在宝可梦设计中越发重要。

设计中,颜色的饱和度越高,角色的视觉冲击力也越强,同时具有高饱和度颜色的角色往往会给予观众更强的性格特征印象,其颜色所能代表的性格特征越能深入人心,即从配色的方向强化了角色表现性格的功能性。

对《精灵宝可梦》角色造型设计演变的评价

宝可梦在新世代的设计发展中,其造型设计引起老玩家观感变化,甚至于招致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意识地加大了“拟人化”“图形化”“夸张化”这 3 种手段的使用比例,强化了设计功能性在设计中的占比。

与此同时降低设计中美观性,减少部分符合人类视觉美观的设计,刻意加入了违反部分视觉观感的平面要素,导致外形设计在观感方面更加怪异。

这些做法缺点显而易见,一方面此做法打破了老玩家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设计特点规则,使得部分老玩家群体无法适应新生代设计而流失。

另一方面,这种弱化角色美观性的做法会降低角色作为游戏门面的视觉吸引力,受众群体无法通过第一印象对形象产生好感,所以需要从其他方面如宝可梦的强度、与玩家的互动中来弥补造型上的好感缺失。

不过,宝可梦作为全球最大、收入最高的 IP 之一,有着近乎是最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使它早已不需要通过美型的角色造型作为游戏招牌吸引玩家。

对于目前 GF 与宝可梦这个 IP 来说,从纵向发展来看,延长该 IP 的寿命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横向发展即扩展用户人群的。

而增加角色的设计功能性,则意味着大大扩展了宝可梦设计的多样化,在原先的相同物种的设计上,还可以更进一步做角色个性、职业甚至文化分化。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 IP 因为怪物过多,设计参考原型与灵感枯竭,角色进入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的问题,并恰好大大延长了 IP 的寿命。

作者观点

从美观性上开看,设计师通过角色的形体夸张与图形配色的复杂化,增强了整体设计的功能性,弱化了美观性,导致受众群体难以第一时间对宝可梦产生好感,需要强化互动节奏方面保持设计的多样化,弥补造型上的好感缺失。

参考文献

解一章 . 精灵宝可梦 ,25 年梦不醒[J]. 看世界 ,2021(12):56-59.

郭竞之 . 动漫角色设计[J]. 湖南包装 ,2019,34(04):141.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