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3D生成大模型能否让3D建模师“失业”?

奋努的小枫作者:奋努的小枫 发布时间: 2025-08-18 19:51:04 浏览量:0次

说明:文中所有的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腾讯混元推出业界首个美术级3D生成大模型后,业内引发了一场讨论:3D生成大模型是否会取代3D建模师?

我认为,尽管3D生成大模型在提升效率、实现自动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仍无法完全替代3D建模师。这一判断主要基于该模型在技术精度、创意表达以及行业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多重局限。

01
技术能力的根本性限制

1、数据与算法的瓶颈

当下,3D生成大模型的发展受限于数据与算法。它高度依赖有限的训练数据,而3D数据集的获取难度比2D图像大得多。这使得模型在处理复杂结构和细节时,存在先天性的能力短板。比如,AI生成的模型常常出现拓扑结构混乱、布线不合理等状况。更为棘手的是,就连实现“合理的布线”这一基础要求,都需要人工介入干预。若要将此类模型融入工业级CG管线,实现自动拓扑、骨骼绑定等高级功能,仍需在技术上取得长期且重大的突破。

2、精度与物理规律的缺失

在工业设计、医疗等对模型精度要求严苛的领域,AI生成的模型暴露出明显不足。在尺寸公差、材质表现等关键方面,AI模型难以达到专业标准。以机械零件设计为例,它需要精确匹配物理属性,但AI缺乏对“世界模型”的深入理解,无法自主处理物理规律以及保证空间语义的连贯性。另外,AI生成的动态模型,像动画角色,在骨骼绑定和动作逻辑上经常出现异常,最终还得依靠建模师手动修复。

3、可控性与一致性不足

AI生成结果具有随机性,这导致用户很难精准控制风格、比例等重要要素。在文本生成3D场景时,普通用户的描述常常无法被模型准确领会;图像生成3D虽然可控性相对较高,但也需要多次迭代才能接近预期效果。即便如腾讯混元的多图生成技术这类经过优化的模型,也只能在局部实现空间合理性,难以构建出一个完整、准确的三维世界。

02
创意与艺术性的不可替代性

1、人类独有的审美与情感表达

3D建模远不止于技术操作,更是一门精妙的艺术设计。建模师凭借对光影、材质、构图的主观掌控,为作品注入独特的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设计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角色为例,AI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难以精准还原特定风格;而建模师能依托自身深厚的艺术积淀,实现创新表达。3D建模师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这种基于人类感知与体验的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是AI无法凭借算法复制和替代的。

2、突破性设计的能力

AI擅长基于现有数据做组合,却难以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像神话中的神兽、科幻场景里的未来建筑等从未存在过的设计,需要建模师突破常规思维束缚。盛趣游戏《地城之光》的实践便是例证,即便AI生成了基础模型,但对于红缨枪、混天绫等独特部件,仍需建模师进行重构,以此实现整体风格的统一和细节的完美升华,彰显出人类突破性设计的独特价值。

03
行业需求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1、工业级管线的深度整合难题

在影视、游戏等产业中,3D建模需与动画制作、渲染处理、引擎开发等诸多环节实现无缝对接。以游戏角色建模为例,既要考虑低多边形优化以满足性能需求,又要兼顾实时渲染效果,而AI生成的模型常常无法直接适配现有的工业生产管线。腾讯混元团队虽借助PolyGen技术实现了低多边形模型的生成,但生成的模型仍需人工对布线进行调整,才能符合工业标准。此外,在复杂场景的构建中,灯光布局的巧妙设计、摄像机调度的精准把控等充满创意的工作,AI更是难以胜任,无法达到专业建模师的水准。

2、问题解决与经验积累的必要性

在3D建模过程中,模型穿帮、渲染错误等突发状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建模师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诊断问题并加以修复。比如,AI生成的模型可能因UV贴图不合理而出现材质拉伸的情况,而建模师能够通过手动拆分UV、精细调整纹理参数等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实际上,AI缺乏“世界模型”和逻辑推理能力,难以像人类建模师一样,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进而灵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3、行业标准与定制化需求

不同行业对3D模型有着特定的规范和要求。例如,建筑建模需要严格符合工程力学标准,影视建模则要适配特定渲染引擎的特性。AI生成的模型往往无法直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建模师依据行业最佳实践进行针对性调整。以建筑设计为例,DeepSeek大模型虽能生成参数化脚本,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工程师手动优化API接口和代码逻辑,以确保与Sketch Up等专业工具兼容,满足行业定制化需求。

04
人机协作的必然性

1、AI作为效率工具的定位

当下,AI在3D建模领域更多扮演着辅助工具的角色,旨在提升工作效率,而非取代人类。以盛趣游戏为例,该公司借助AI生成基础模型,随后由建模师进行精细修整,这一流程使得整体效率大幅提升100%。这种“AI承担基础工作,人类负责精细打磨”的模式,已在行业内形成广泛共识。腾讯混元团队也明确表示,“AI并非要替代设计师,而是助力他们更迅速地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2、人类主导的质量把控

AI生成的模型,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严格审核与优化,才能最终交付使用。例如,AI生成的角色模型可能会出现比例不协调、表情僵硬等状况,此时就需要建模师运用Z Brush等工具进行细致雕刻,或使用Substance Painter增强纹理细节。此外,由于AI生成结果常受数据偏差影响,可能引发伦理风险,如文化符号的误用等,这就需要人类凭借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修正。

3、创意迭代与需求沟通

客户的需求常常模糊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建模师需要通过反复沟通以及原型迭代,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以游戏开发为例,美术总监可能提出“让角色的铠甲更具东方神秘感”这样的抽象要求,这种情感化的指令需要建模师结合自身的艺术直觉和技术能力,逐步将其细化完善,而AI很难理解和响应此类充满情感与创意的需求。

05
行业生态与职业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1、职业门槛的提升而非消失

AI的广泛普及虽会使部分基础建模岗位被淘汰,但同时也推动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建模师不仅需熟练掌握3D生成大模型的使用方法,还要具备数据清洗和模型微调的能力,如此才能把大模型输出的内容转化为高品质资产。据相关统计,到2025年,3D建模行业薪资水平依旧可观,62.4%的岗位月薪处于10 - 50K区间,且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较高的细分领域。

2、人类情感与协作的不可替代性

在团队协作里,建模师占据核心地位,需与概念设计师、程序员等进行紧密沟通。以影视项目为例,建模师要依据导演的艺术风格对模型做出调整,这种基于人际互动产生的情感共鸣,是AI难以模拟的。而且,建模师凭借自身经验和审美能力,在跨部门协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协调灯光师优化场景氛围、指导动画师调整角色动作等。

06
结语

3D生成大模型本质是辅助工具,旨在助力建模师提高效率,而非取代人类。未来,3D建模行业会形成“AI自动化处理基础流程,人类主导创意构思与细节优化”的协作模式。对从业者来说,关键要强化艺术底蕴、技术功底,提升对AI工具的驾驭水平,从而在人机协作中站稳脚跟。正如行业专家所说:“真正的3D AIGC革命远未到来”,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里,人类建模师依旧会稳坐核心位置。

END
火星时代教育 影视学院刘老师,为你解答

相关文章

×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