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悬疑剧中,非线性叙事方式,起到了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4-03-08 09:32:19 浏览量:285次

线性叙事的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诗学》,它所描述的叙事情节和叙事结构可以说是最早的线性叙事理论开端。

“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所谓完整,即有开头、中部、结尾……因此,结构完美的情节不能随意开始和结束,而应符合上述规则。”所以一个所谓圆满的故事,不能随意的发展,必须遵守规则和既定的结构。

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悲剧,而且还可以扩展到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其它类型的艺术作品。

这种传统的经典叙事模式还发展出了“三一律”这样的叙事理论,在早期古典戏剧理论中广为流传。

直到后来另一位学者米勒指出,采用合理的、传统的逻辑序列构成叙事结构是困难的。同时也提出,以符合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逻辑顺序构建的叙事结构难以应用到具体的小说等文艺形式中的。

这一观点突破了固有的传统叙事思维,挑战了西方的传统叙事结构,是非线性叙事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

但实际上,他所倡导的叙事结构也是仍然是处在一个真实的叙述世界,也是处于现实叙事的领域。

而追溯到电影来说,其从诞生之时就带有时空自由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导致它也不可能固守着单一的线性叙事法则,后来的电影叙事学都更加注重故事叙述系统、叙事内容如何编排、叙事结构及其规律等方面的探讨。

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传统时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能已经让观众感到乏味,这种时序中环环相接的排列形式和故事安排也在观众审美提升的过程中逐渐落后。

因此许多勇于尝试的创作者在此时不断涌现,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大胆构思,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作品,例如被视为最早的非线性叙事尝试的《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拍摄于1916年的作品。

另一部电影《公民凯恩》,运用了“闪回”的手法来回顾报业巨头凯恩的生前事迹。这些叙述者就像拼图,他们均多多少少呈现了凯恩的某一面,使观众自行组织呈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这些电影为非线性叙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影视剧创作的大环境下,也逐渐将非线性叙事深入到创作者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创作风气和创作场域。

之后的创作者们也纷纷表现出对非线性叙事的追求,比如伯格曼的代表作《野草莓》,其片头以复调式的结构,用梦境来回穿插、回忆和现实相互交替的手法来表现一位老人在垂死之前,心灵幡然醒悟的变化过程,伯格曼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拍摄手法显示出了自己与同时代其他导演的不同,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1963年费里尼执导的影片《八部半》实则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电影透过一位导演梦与现实,幻想与回忆的随意交织,荒诞中孕育了救赎,隐秘间窥视人性。

虽然在这个时期非线性叙事作为一种小众手法应用到艺术剧作的创作中,但是创作者们还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挑战,将拍摄和剪辑等相结合,把非线性叙事手法应用到作品中,展现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低俗小说》、《罗拉快跑》等优秀影片在二十世纪末,用其特别的叙事方式以及叙事技巧,让非线性叙事的电影再一次以优异的成绩和口碑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杀死比尔》、《盗梦空间》这样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非线性叙事电影接连涌出。

特别是《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在运用插叙、并叙、倒叙等方法时得心应手,将非线性叙事这一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仔细看可能会被那种破碎的连接方式绕晕,显得不连贯,但是看到后半部分就会发现影片具有很强的拼接感,处处都在埋下伏笔,最后回味无穷。

这部影片不按照非线性叙事的手法来拍摄就会变得平平无奇,其逻辑缜密又复杂,加之其主题的特殊性,让影片呈现出破碎但又处处紧密相连的感觉,观众很容易体验到极强的悬疑感和刺激感。

直到今天,全世界都掀起了非线性叙事的浪潮,而非线性叙事的影视剧已经实现了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大众所接受的范式转变。

一部成功的悬疑小说、悬疑电影或悬疑电视剧,往往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用悬念来吸引观众,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复杂,将事件的逻辑进行编辑后拼凑成看似无序实际上有内在联系的片段,种种方式都能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感,在最后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时候又让观众恍然大悟。

因此非线性叙事能够让悬疑剧的魅力最大化,两者相辅相成。

热门课程推荐

热门资讯

请绑定手机号

x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