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学生雕刻作业《青铜之子》制作分享

星火流萤作者:星火流萤 发布时间: 2025-11-21 11:12:48 浏览量:0次

大家好!我是火星时代杭州校区3D模型大师班的学员小如。特别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第三阶段学习中、耗时4周完成的雕刻类作品《青铜之子》,以及这段从零起步的实战里,我总结的心得与教训。

首先由衷感谢张伟光老师的全程悉心指导!对我这个第一次接触Zbrush、用手绘板做雕刻模型的新手来说,正是老师的专业点拨,帮我顺利打通了从0开始雕刻的全制作流程,也真正摸清了雕刻类模型的核心方法。

以下是最终完成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的制作流程遵循传统的PBR流程,参考了小红书创作者@張一凡创作的的实际模型。

软件使用清单:

l3D Max: 大型搭建、中模制作、高低模匹配、模型减面

lZbrush:高模雕刻、低模减面

lRizomUV: UV拆分

lToolbag 5: 中低模效果图渲染、法线烘焙

lKeyshot 9: 高模效果图渲染

lSubstance Painter: 材质贴图绘制

以下是我的制作流程步骤与深度心得:


1
简模搭建


错误案例:最初接触 Zbrush 雕刻时,我曾陷入一个关键误区:误认为所有模型都必须从“初始面团”(基础球体等原始几何体)直接雕刻。好在张伟光老师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我的错误,提醒我要先将大型更详细化以方便后续的雕刻。

要点1:分析原画。拿到原画后,首要任务是拆解模型结构,而非直接动手雕刻。需提前规划清楚:拆分逻辑:明确哪些部分需独立制作(如头盔的护耳、面罩),哪些部分可共用基础结构(如头盔主体与顶部装饰),避免后续因结构关联问题返工。实操方法:我会将原画导入 PS,用不同颜色画笔框选各分区,边标注边梳理制作顺序(例如先做主体再做细节),让思路可视化,确保后续制作 “分层推进、不遗漏”。

图片

要点2:Zbrush雕刻前的准备工作。这是场景搭建的必要步骤。需根据分区规划,先在3D Max 等软件中搭建低模框架(如头盔大致轮廓、各拆分部件的基础形态),再导入Zbrush。此举既能避免直接用 “面团” 雕刻导致的比例失衡,也能为后续在Zbrush 中细化模型大型打下基础。

核心心得:先理清思路,再聚焦大型

建模前需仔细分析原画:明确简模阶段需做好的结构(如头盔两只触角)、需分开制作以凸显体积的结构(如头盔眉毛、眼球),以及可留到后期旋转复制共用的结构;

大型搭建阶段需聚焦核心:仅关注最大体块及体块间的比例,用简单 Box 堆叠,同时不断旋转视图检查剪影轮廓,确保各角度视觉效果舒适、有特点且贴近原画;

若对比例存疑,可截图与原画在PS中重叠比对,用客观方法验证准确性。

图片

(最初的模型概括)

2
中模制作

在大型稳固后,就是逐步将自己能看到的结构用Dynamesh一笔笔雕出来,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雕出结构的体积形状。

要点1:优先从大型出发逐步推进。Dynamesh数值调较低,使模型的面数较少,为后续调整大型预留灵活空间。以大型为雕刻起点,重点寻找模型的“形感”——边雕刻边贴合原画/设计的初始视觉感受,明确模型需传递的核心风格标签(如厚重、灵动),思考如何通过体积塑造让观众get到预期观感。

要点2:采用 “从松到紧” 的雕刻手法。

松阶段(大型表达):握笔需松弛(可握在笔中部),以快速、概括的笔触勾勒模型大型与整体“气势”,不纠结细节,优先保证整体动态与比例协调;

紧阶段(结构细化):待大型到位后,将模型重建网格精度拉高 200-400,聚焦具体结构(如眉毛毛流、海浪纹理),以细腻笔触逐步雕刻出结构的体积高度,让细节贴合整体风格且层次清晰。

3
高模细化

完成中模制作后,便进入高模细化阶段 —— 核心是通过细分网格提升模型精度,进而对关键部位(如头盔)的纹理进行深度强化雕刻,让细节更具真实感与质感。

要点1:注重线条的流畅性。 高模阶段的线条处理直接影响最终视觉效果,需重点关注两点:

线条逻辑:雕刻时需贴合模型结构走势(如头盔边缘的弧度、装饰纹路的延伸方向),避免出现突兀的折线或断连,确保线条顺着体积起伏自然过渡,凸显结构的韵律感;

实操技巧:可多用“Move 笔刷”微调线条轨迹,搭配“Smooth 笔刷”弱化生硬边缘,对关键线条(如头盔纹样的轮廓线)可适当增加细分层级,保证放大后线条依然平滑无锯齿。

要点2:使用“双线”强化体积面。利用凸线,强化体积面的凸起幅度。利用凹线(Alt)强化体积面

心得: 遮罩膨胀需“预留强度”,适配低模烘焙。在使用遮罩配合“Inflate(膨胀)”功能制作凸起/凹陷细节(如头盔的浮雕纹理、凹陷纹路)时,需特别注意:强度把控。膨胀效果需比肉眼实时看到的效果再强化10%-20% ,因为高模细节烘焙到低模时,会因精度压缩产生一定程度的效果衰减;。

4
低模制作及高低模匹配

这一阶段老师交给了我们三个办法,一是在max中对着高模建低模,二是利用”Topogun”进行手动拓补,三是通过zbrush减面大师减面。我选择了第三种办法(你是真会选,来自小左老师的凝视)。

低模:将中模的布线进一步优化,除了结构线以外,多余的线全部删掉,多余的点全部焊接起来。这一阶段可以允许结构边上的三角面,要在不改变模型外形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面数。

低模心得:使用减面大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有面重叠,或出现扭曲。若出现异常,需立即撤回操作步骤,用“Smooth(平滑)笔刷”将重叠部位一点点揉开,确保模型结构完整、形态不偏差,避免因减面导致后续匹配或烘焙出错。

高低模匹配:利用推力工具(push)将做好的低模稍微缩小或放大,与高模匹配。在zbrush中,可以初步使用映射将减面后的低模与高模进行映射(吸附点),很多模型还是需要手动微调点线,这一步需要极高的耐性。

高低模匹配心得:匹配标准:高低模重叠后,匹配度需达到70%以上;验证技巧:若肉眼难以判断,可给高模或低模添加有色材质球——通过颜色对比查看匹配情况,若出现不同颜色的面交错闪烁(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则说明高低模匹配正确;若颜色分区清晰、无交错,则需进一步微调。

图片
5
UV拆分与摆放

UV分组拆分:尽量同一材质分在同一组,分组均匀,保证棋盘格一致。

UV打直利用Rizom强大的能力,尽可能打直UV,提高UV的占用率。但是不能无脑打直,随时检查棋盘格贴图是否均匀,不能有太过明显的拉扯。

藏接缝:把UV切割线尽量放在转角、边缘、底部等不易察觉的地方。UV与UV的接缝线会在上材质后显得特别明显,如果接缝藏得不好,渲染出来的贴图接缝两边会对不上。

6
贴图烘焙

烘焙不出错的前提是高低模高度匹配,烘焙的凹凸坡度足够大,这一步可能需要反复试错,不停修改低模甚至是高模的细节。在“Substance Painter”烘焙之后要检查效果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如果没有,需要将烘焙贴图大小改为4096。 

7
材质制作

材质这一步是最能体现模型细节的一步,但同样的,像中模阶段一样,不能只凹细节,要从整体的大到小分层去画。在这个阶段我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用了三四个小时去刻画一个部分的细节,画完一看教室都准备关门了,其他地方的完成度还是很低。这样很容易就会陷进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自己效率太低了。

心得1:材质制作要保证整体。先确认部件的基础色以及是否为金属或木材或岩石,再通过生成器生成亮暗面的变化,这一步是需要给每个部件都上色,目的是为了让整体模型有一个基础的色调。在做完基础层后,可以在基础色上进行颜色变化,选择颜色时优先考虑基础色的互补色或者相邻色,比如在色环中,如果基础色为黄色,那么暗部的颜色变化可以选择互补色紫色,过渡可以选择绿色或橙色,至于粗糙度变化方面,就需要根据部件的材质制作粗糙度的斑点变化。如果将以上层做完后依旧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可以在材质库中找到类似的材质球拖出来,查看图层进行参考。(不可直接挪用,有版权风险)。当整体材质完成度到达70-80%时,可以将材质模型导入到”Toolbag 5”中查看效果,以八猴的效果为基准进行调整。

心得2:一定要多实验材质的粗糙度变化。roughness图要避免出现大黑大白的地方,同时材质颜色要有变化。哪怕是最简单的纯色部件,也需要根据它的补色或光源来的地方做出颜色的变化、粗糙度的变化、脏迹深浅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在灯光下形成使用的痕迹,可以让模型更有质感。

8
最终渲染

要点1:基础打光标准

核心原则:先确保对象整体照亮,再做细节光影。

光源布局:正面 45 度侧俯视光源,照亮对象正侧大面积;背面 45 度光源,补充背面亮度;剩余一侧加斜侧灯,平衡整体光影。

氛围与体积:可尝试左右侧冷暖灯搭配,暖灯烘托氛围,冷灯强化体积感。

要点2:主光、轮廓光与辅助光

主光:选焦点集中、明暗对比强的聚光灯,作为画面最核心光源,突出主体;

轮廓光:用柔和的日光作为背后光源,点亮模型轮廓,区分主体与背景;

辅助光技巧:点亮画面过暗的小角落,或为模型增加明暗、颜色变化(如在暖色模型上轻打冷色辅助光)。

特写渲染:找出自己满意的小部件,找好角度,作为特写展示出来,给自己的作品增加一些亮点。

图片
后期微调: Toolbag的后期滤镜(如辉光、暗角)都可以调一调,为画面效果锦上添花。
9
总结与感悟


《青铜之子》的制作,是我第一次挑战大工作量的完整作品。在这焦虑与快乐交织的一个月里,我不仅在实践中不断精进自己,更接触到了许多此前未涉及的知识 —— 尤其是系统掌握了 PBR 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张伟光老师总能耐心解答,帮我扫清障碍。

这份成果离不开张老师和学习搭子的全力支持:老师的及时提醒,让我们避开了不少潜在的制作误区;同伴的陪伴也让攻坚过程更有力量。最终完成作品的那一刻,不仅为我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更让我对 3D 建模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份成长格外珍贵,也再次想对张老师说声感谢!

当然,作品仍有明显不足:比如头盔纹理的体积感不够突出,背后的设计缺乏前期规划,材质粗糙度也缺少层次变化。但作为我的第一个完整雕刻作品,它帮我摸清了场景模型制作的全流程,是我成长路上重要的 “里程碑”。我期待未来能力提升后,能重新审视这份作品,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进一步优化《青铜之子》,让它更贴近自己的理想效果。

最后,最想把这份真诚的祝愿送给大家:愿我们都能凭借这段时间的学习积累,顺利拿到心仪公司的 offer,把热爱的 3D 事业稳稳地铺在脚下,开启职业路上的新阶段!

一 END 

火星时代教育 影视学院刘老师,为你解答

相关文章

×

同学您好!

您已成功报名0元试学活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